清廉范仲淹

黄飞老师

清廉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名爱民如子的清廉好官。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清廉范仲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廉范仲淹

  摘要:论述了范仲淹人生的二大成因: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清正廉洁自律的作风。

  关键词:以民为本 清正廉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它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每到一处必先兴学育人。范仲淹自幼丧父,艰苦备尝民间疾苦,了然于胸怀,因而他作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一家温饱,而是着眼于天下的黎民百姓。正如范敬宜先生所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声名显赫、政绩卓著、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然而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传教和办事二者兼备,且道德风范堪称一流,无可疵议者,却廖若星辰,其中当首推北宋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与河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他在邓州任职期间,“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分国扰于千里”为念,正是这种忧天下的思想境界,使他吟出“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的感人诗句。

  一、情系百姓,以民为本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忧民上,他“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主要体现在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自请知邓,得到朝廷恩准,在他上任后,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庄稼枯黄,百姓发愁,范公更是心忧如焚,“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自秋徂冬渴雨雪,自奏空文渐转邮”(范仲淹《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范仲淹不但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还每日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忧民之心,可见一斑,待到普降瑞雪,他高兴得像年轻人一样,与贺雪的人们一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庆祝来年丰收。他在《依韵和提刑太傅贺雪》中写到:

  君起作歌我起和,天地和气须充温。

  当年此乐不可得,与雪对舞摅平生。

  共君学取雪好处,平施万物如权衡。

  范仲淹心系百姓,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关心百姓的疾苦。一天,他在花洲书院给学子讲完学后,来到书院北一里处的村庄走访,发现不少百姓都生有一种怪病,遂问起原因,有老者说,他们这一带水质不好,凡井水都苦涩,长期饮用,便生怪病,生的小孩不少都患有呆疾,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带领学子在书院周围挖井寻泉。多次都失败了,但范公仍不灰心,坚持天天挖井不止,一天,终于在书院内西侧挖出了涌泉,而且泉水甘甜,范仲淹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饮用甘泉,便在井上加盖了凿有三个孔的青石板,这样,可以供三个人同时取水,同时青石板的三个孔形成了一个“品”字。并告诫学子像井水一样清洁,做人更要有品德、品行、品格、品位,他企盼邓州人“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范仲淹对井的品德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易议》中说:“井,德之地。唯井施之而不宠,存之而不溢。”他还在《清白堂记》中赞道:“井,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为官师之规。”意思是说:井,品德高尚,无穷无私,施予别人,而不自满,清白而有德,是为官为师的道德规范。范仲淹为了纪念这事,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依韵符号提刑张大傅尝新酝》以记之,其中曰,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老百姓非常感激范公的恩德,便将此井,取名为范公井。

  二、清正廉洁

  范仲淹在孟子的“与民偕乐”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提升,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23岁时,辞别了母亲,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并且是国子监学院。范仲淹在这里如鱼得水,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常以孔子的贤徒颜回为榜样,一碗饭,一瓢水,不改其乐,一心只读书圣贤书,废寝忘食,昼夜不息,自春之夏,经秋历冬。青年范仲淹已是有德饱学之士。

  范仲淹由于胸怀大志,勤奋读书,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一举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初入仕途,他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中正耿直。改革社会弊病,平生奉行儒家修齐治平原则,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坚守仁义、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修水坝,平边乱,抗强敌,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大胆提出“十事疏”综其要为改革仕官制度,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解民困苦。渭之“庆历新政”“新政”切中时弊,不矢为强国富民的良策。然而任何改革总会触及部分统治者的'既得利益,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也不例外,改革推行不久,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沉重打击,致使改革夭折,范仲淹被贬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州,因患肺病不宜继续留任边地,改任邓州知州之后又辗转于杭州,青州等地,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生命终结,未曾为自己、为家人、为族人谋过私利,心里装着因家、百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的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一种大公的精神。数百年来,这种以天下为苍生为念的思想哺育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情系苍生,心系黎民。这种仁者情怀,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支持着民族的挺立和发展。顾炎武继范仲淹之后,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焉”。时隔千年,当今时代,它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后乐,必须要有先忧后乐,必须要有识有志有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和荣辱观正是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民公仆”的精神基础,我们从范仲淹的思想言行中,不仅看到的是一位古代伟人的形象,同时更感受到千年前一位朝廷重臣一生廉政勤政的凌然正气,让我们研究范仲淹,学习范仲淹,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走来,去拥抱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明天。

  注释:

  [1]范仲淹史料讼编《邓州谢上表》

  [2]范仲淹《答赵元吴书》《范文正公谱,明道二年》

  [3]《用天下心为赋》《依韵答贾黯监丞》

  [4]司马千《史记、孔子世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