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张东东老师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1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体裁作品:

  诗歌

  《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

  《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的作品欣赏

  1、《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候写的,表达了在边塞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除了爱国情怀,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2、《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3、《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这首词描绘的是秋景,画面壮阔,没有颓唐哀伤之情,和下阙的思念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庆历五年的时候,范仲淹就遭到了贬谪。在离开京城之前,在宴席上写了下面这首词给欧阳修。

  4、《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词是范仲淹跟欧阳修诉衷肠。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范仲淹在贬谪之地却没有一直惆怅,而是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做实事。

  5、《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2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是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在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是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这篇文章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的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3

  诗歌

  《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

  《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

  《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

  《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

  词

  《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秋日怀旧》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

  《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书法

  《道服赞》《师鲁帖》《远行帖》《边事帖》

  范仲淹的人物评价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宋第一人范仲淹。说范仲淹是大宋第一人,并不是现代人的鼓吹,早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人说“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范仲淹何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声名?他对大宋帝国的文治伟业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且先从范仲淹的家世说起,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感动的青年人奋斗的故事。

  范仲淹祖籍陕西,生于江苏苏州。他的出身很苦,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带着他嫁给了一个姓朱的山东人家,他就有了一个叫做“朱说”的名字。朱家还比较有钱,但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到附近的醴泉寺读书,在清贫的生活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他每天煮上一锅粥,划为4块。早晚各取两块,加上点咸菜就是他的两餐饭,这就是“划粥割齑”的故事。

  23岁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自己的家世。原来这些年一直是寄人篱下,一种强烈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发誓要自立门户,于是他带着一把琴和一柄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山东。他的母亲流着泪派人追他,他说:“10年,10年之后,等我中第,我就回来接母亲。”这是一个志气男儿的誓言,相信当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定是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望着他的未来。

  他到了当时著名的高等学府——应天府书院,这个书院藏书丰富。并且老师都是硕学名儒,学生都是品学兼优。在这优越的环境中,范仲淹一刻也不浪费。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书院生活。他曾在一首写给同窗好友晏殊的诗中说道: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大中祥符7年(1014年),对天书封禅之类活动极为痴迷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应天府书院所在的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皇帝。唯独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淡定地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于是他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

  果然就在第2年,范仲淹中了进士。见到了真宗皇帝,并参加了御赐宴席。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他兑现了他的誓言,并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宦海生涯。

  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比如他在兴化县令任上修建海堤,被老百姓称为“范公堤”;他曾回到他的母校应天府书院主持校务,聘请有名学者讲课收徒,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不过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西夏战功和庆历新政。

  党项族原本臣属于宋,后来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侵扰宋朝边地。百姓受苦,朝廷烦忧。在此情况下,范仲淹被调到边地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和名臣韩琦一起与西夏开展苦战。范仲淹主张防御,而韩琦主张进攻。朝廷一开始接受了韩琦意见,尽管事实不久就证明防御比进攻更有效。但范仲淹却毫无芥蒂,与韩琦不但交厚,而且言深。后来在范仲淹正确的军事策略下,韩范二人同心协力,坚持持久战。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对边境的羌人部落坦诚相待并恩威并用。士卒用命,羌人感畏,边境渐安。当时边地居民歌唱道: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范仲淹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词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元昊见宋朝边境无隙可乘,国内又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就于庆历3年(1043年)派使者到宋朝讲和。西事大定,范仲淹被召入朝任枢密副使,很快又调任参知政事。他在就职之后的第2个月,上了著名的万言书——《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提出10项主张: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推恩信(九)重命令(十)减徭役并且指出当时纲纪制度日削月侵的严重形势,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希望能够更张救国,再振纲纪。

  宋仁宗看到上书以后很感动,和其他几位朝廷大臣商量之后,主张推行变法。于是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展了,其核心是吏治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很多机构得到精简,权势之家的子弟受到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范仲淹的决心非常坚定,对于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他一笔划去,毫不留情。富弼也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推动者,看到这种情景,有些于心不忍,他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要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不过,仅仅进行了一年,仁宗对新政就失去了热情。他下诏废止改革,范仲淹和富弼都被撤去军政要职,庆历新政失败了。

  然而范仲淹的精神却激励着后来人,变革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在宋代士大夫精神发展史上,范仲淹是第一功臣。宋代是士大夫自觉意识最高涨的时代,一种崭新的政治面貌已经浮现在儒家群体之中。如果要说宋儒气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则开创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象。

  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勤奋获得功名,重视名节,体现出一种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他始终坚持“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以及“儒者报国,以言为先”。他在《灵乌赋》中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达了“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他在庆历6年(1046)于花洲书院所做的《岳阳楼记》里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境界,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南宋大儒朱熹说“本朝为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作为一种人格典范,他对后人影响深远,完全当得起他在《严先生祠堂记》里所推崇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是大宋士大夫的第一典范,是大宋王朝的第一象征,所以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宋亡,范公不亡也”。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4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一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阙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阙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阙的写景与下阙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一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一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一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