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

李盛老师

《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

  《阿弥陀经》是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中的一部,篇幅很简短,意义很明朗,易读易诵,所以被列为早晚功课,很多人都会背诵。

  《本经》的修行,它的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你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是没有形象的,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是存在十万亿佛土外的,那我们怎么去归依阿弥陀佛的功德呢?

  从《本经》的开示,就是以名号来总持弥陀的功德。

  所以《阿弥陀经》主要的修行特色,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的名号。

  既然要我们归依阿弥陀佛的名号,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有需要解释──你所归依的境,它特殊的功德在哪里。

  所以这个地方,讲阿弥陀佛的圣号,它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一个功德,它所代表的是弥陀的清净法界体,所以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是弥陀清净法身所流露出来的,如果我们今天去忆阿弥陀佛的`佛号,等于是忆念弥陀清净的法身一样,所以说是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总而言之,我们在念佛的当下,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地方是把念佛法门的一个因果标出来。

  这一念相应是一个因地,一念佛是念佛的果地功德,就是说当我们在执持名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在我们的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佛号念诵听,当你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叫做一念相应,虽然这个相应的时间这么短暂,但是在你的生命当中已经产生了变化,就是你在你的心中,已经积集了一念极乐世界功德的力量,乃至念念的相续,念念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就正式的标出《本经》的无上因果。

  我想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基本的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不管你是大小乘,如果你不肯定一切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

  这个因缘生有所谓的因跟果,好,我们先看极乐世界的果地。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

  你看你今天的极乐世界,你在那个地方的活动范围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范围多广!它的正报寿命,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那你今天说:好,我不念阿弥陀佛,但是我很想成就这样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那你怎么办呢?

  你说:我靠布施、持戒。

  不可以!

  因为我们凡夫在布施、持戒的时候,心中是有所得。

  你布施的时候,可以像普贤菩萨——念念相应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吗?

  你持戒的时候,你是有对象的持戒、你是有时间性的持戒;你睡觉的时候,你就不能持戒了。

  那你在积集因地的时候有时空的限制,你怎么招感没有时空限制的果地功德呢?

  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离开了弥陀的圣号、离开佛陀所施设的因缘,你不可能成就这个果地的功德,因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拓展阅读:阿弥陀经要解精华

  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其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愿者,信之卷,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