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郭沫若教案

张东东老师

静夜郭沫若教案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②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③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