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幽兰赋

马振华老师

黄庭坚 幽兰赋

  导语: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的黄庭坚《幽兰赋》家喻户晓,《幽兰赋》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黄庭坚《幽兰赋》内容简介

  《黄庭坚幽兰赋》主要内容是关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与幽兰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终年六十一岁。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据叶县档案馆现存资料载:黄庭坚自幼聪慧,读书数过即能成诵。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举进叶县尉,职掌地方武装,维持地方治安。神宗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爱其才,留再任。

  黄庭坚的诗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与张耒、晁补之、秦允俱游苏轼门下,号为“苏门四学士”其成就则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又能词,亦善书法,行、草、楷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黄庭坚虽然有才华,但在封建社会里,在昏庸的封建统治者的阶下,因性情耿介,不阿庚奉迎,不附炎趣势而怀才不遇,不能发挥其才能,不能施展伟大的抱负。他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小人嫉妒排挤,几次受诬陷被贬,由京畿到边陲、疲于奔波。虽然,他一生时运不跻,处境困厄但却始终不渝地,一丝不苟地砥砺自己的笔峰,终于攀上了艺术的光辉顶峰,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事业之树常青,艺术之花永红。黄庭坚的艺术成就不但受到后人的尊崇,就连当时的徽宗皇帝也极为赞赏。皇帝诏之为吏部员外郎,就因为爱其才。宋徽宗赵佶虽然做皇帝不是块合格的料,但对书画却很有天赋,造诣很高。黄庭坚的书法受到这样一位皇帝的青睐,足以说明他的.书法水平。

  据《宋史、黄庭坚传》载:黄庭坚在叶县任职期间,曾多次游览卧羊山,并留下摩崖题字以纪游。《幽兰赋》原文,系唐人韩伯庸的应举之作。顾名思义,幽,偏僻也,兰,草名。一种名贵的称为“君子兰”。这篇赋,是赞颂生地偏僻、不被人们见赏的兰草,它虽然不被人们理睬,但不卑不馁,仍繁华茂盛、姿态端方,含芳吐秀、香气馥郁,不为世尘污染,显出“君子”的品格。它以幽兰和萧艾对比,歌颂了忠正廉洁的贤臣,贬斥了弄权作弊的小人,是一篇寓意有深意的文学作品。

  黄庭坚所书《幽兰赋》碑每通高2.08米(不包括碑跌),宽0.60米,厚0.18米,字为行书。由于这是黄庭坚在晚年历尽坎坷而受到皇帝的爱怜、提拔、奉皇帝敕诏而书,其诚惶诚恐的心情及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他的书法既重于动态变化,又长于侧险取势,用笔纵横奇倔,以长横长竖,大撇大捺见功力。全篇气势雄浑,用笔腾路迭宕,逸趣横生,横笔奇倔而富有弹力,竖画遒劲而深藏豪放,充分体现了黄书雄浑、奇逸、健壮纵恣的特点。

  清同治已巳年间(公元1869年),有位彭泽人欧阳霖来叶任知县。他在卧羊山看到了黄庭坚的摩崖题字。出于对黄庭坚这位先贤名家的敬崇和同乡的亲切感情,遂在卧羊山建祠一所,名黄文节公祠,作为对黄庭坚的纪念,同时,辗转索来黄庭坚留世珍品《幽兰赋》帧,命工刻石立之。这套碑的第一通为短序,序曰:吏部员外郎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熙殿中。

  《幽兰赋》碑,原立于县城北十来华里的卧羊山黄文节公祠内。卧羊山是一座平地突兀的小山包(现已被采石削平,仅余痕迹耳),据老年人讲,当年满山怪石,远远望去,犹如群羊遍布,有的像低头啃草,有的象卧着休息,有的象引颈咩叫,有的象抵架追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故名。此山包东南约一华里处,又有一个更小的山包,上有一块巨石,形状活象一只猎狗,头朝着卧羊山张望,似警戒着“羊群”,因名“警羊山”。相传,古代神人黄初平叱羊化石于此。当然这是个牵强附会,无稽之谈的神话故事而已。由于平地突兀一个山包,山石奇特,风景优美,又有神话色彩,卧羊山遂成一个寺庙栉次嶙比,善男信女如织,游人如潮之地。古代,卧羊山麓有一条北去汴洛京津,南达荆襄湖广之要道,黄庭坚又是位历史上的名家,此碑又是奉皇帝敕诏而书,故为一件稀世之品,历来受到珍视。以前,文人名士、巨富豪商、达官贵人,多以有此碑拓为荣,因而,卖此碑拓成为卧羊山寺院僧众的主要生活来源,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名城商阜。

  一九四二年前后,国民政府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主任的汤恩伯踞叶,他以抢救沦陷区失学青年,培养抗战胜利后四省建设人才为名,经国民政府中央政府教育部的批准,在叶县南关外为一所“鲁苏豫皖边区学院”。他为装璜门面,假装斯文,毁掉卧羊山庙宇,将《幽兰赋》碑迁至学院内。日寇陷叶之时,《幽兰赋》碑几乎毁于兵燹。叶县沦陷后,又被日伪汉奸、叶县日伪县长赵明堂掠至他在城东关建立的青帮“家庙”内(今粮油供应站院)。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这件文物的保护。1948年,陈赓将军在叶停留时,曾专以观赏此碑,并指示当时的县长范离要保护好这件历史文物。1963年,政府将此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幽兰赋》碑自东关移存叶县文化馆。

  《幽兰赋》碑,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豹斑,也是中国人民历尽劫难的见证,更是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近几年来,国家已先后将其编入《中国名胜大辞典》、《海辞》、《中国历代名人名胜录》等书。这套碑刻本来知名度就较高,经诸书籍的宣传介绍,更是闻名遐迩,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

  附:黄庭坚书《幽兰赋》碑刻全文

  吏部员外郎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熙殿中。

  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彼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木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

  于是嫩叶旁开,浮香外袭,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入握称美,未遭时主之恩;纳佩为华,空载骚人之什。光阴向晚,岁月将终。芬芳十步之内,繁华九畹之中。乱群峰兮上下,杂百卉兮横丛。况荏苒于光阴,将衰败于秋风。岂不处地俏幽,受气仍别!萧艾之新苗渐长,桃李之旧蹊将绝。空牵戏蝶,拂花芯之翩 ;未遇来人,寻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径,且任荣枯。幂轻烟而葱翠,带涉气而纷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见知之久无,及夫日往月来,时占岁睹,遇达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见取。横琴写操,夫子传之至今;入梦为徵,燕姞闻之于前古。生虽失处,用乃有因,枝条嫩而既丽,光色发而犹新。虽见辞于下土,幸因遇于仁人。则知夫生理未衰,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气流而自远。芊眠茂宛,靡迤秋坂。纫而为佩,骚人之意何深!间以在衿,楚客之情已罕。薄秋风而香盈十步,泛皓露则花飞三田。岂众草之敢陵,信有慎乎伐剪。既徵之而见寄,愿移根于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