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四、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五、教学体会: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 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 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 的人,因为 (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 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 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 ) 寝( ) 藻( )荇( )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习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八篇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合十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集锦十三篇)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八篇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合十五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安徽高考排名177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61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732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湖北高考排名227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671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1022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18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539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集锦十三篇)
金刚经的地位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十五篇)
金刚经读诵全文注音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六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集锦8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合集十三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汇总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
金刚经第二品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