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无所住心

刘莉莉老师

  据说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金刚经》中类似这样的法语还很多。诸如: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非法,非非法。”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都是无所住心的同义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行者又怎样才能修达这样的境界?佛陀在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反复地咐嘱,若不仔细阅读,很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

  这里仅就个人修学的体会,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第一、应生无所住心

  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

  首先是“我相”。我们静坐修持时,要空掉自我之身心。于己不居,即“无我相”。

  其次,要空掉“我”这一概念的上属外延——“人相”。因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我”虽空了,(甚至死掉了)不等于没有“人”了。所以,行人进一步要空掉“人相”。

  再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有情、无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总称为“众生”。“人”只是诸众生中之一,严格地说,人还只是有情众生之一。众生的外延比“人”更大。所以空掉人相还不够,还要空掉“众生相”。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最后,空掉我、人、众生之后,有形的色相可以说都没有了,但行人脑子里还有一个成“佛”的观念,追求永恒的解脱。这也应丢掉,即“无寿者”相。执著于佛、道,就成不了佛,证不了道;忘掉了佛、离开了道,方是真佛、真道。做到了“无四相”,才叫“无所住心”。经上讲的“离一切诸相”指这四种相。人们常说“不著六尘,不住四相”。其实四相中包括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第二,修大乘正宗发菩提心

  《金刚经》十分强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己,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金刚经》所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愿。灭度一切众生已,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与目的.,是修行的正宗和根本。

  我国古代老子也讲“无为”,庄子也讲“坐忘”。但他们都没有佛陀讲的发菩提大愿的前提,所以他们的成就按佛家的说法最多止于四罗汉果。有些民间附佛外道,也懂得修空无,知道“不断地去执著心”,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小利,或替家人消灾解厄;甚是为了贪图人间之享乐。所以,他们有的可以得点小小福报,贪欲甚者会成为魔王眷属,堕入歧途。

  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愿?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称作“发菩提心”,即既应普度,又不执著。不执著普度众生之功德,不执著于众生,也不执著于自我。所度、能度二者皆忘。

  《毗婆娑论》云:“发菩提心法,乃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常修此法,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忘是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可见,没有菩提愿。大悲心这一前提,去修“无所住心”,是很危险的。

  第三,除“断灭见”

  修无所住心,如果把“无往”理解为“断灭”,则又堕于“顽空”,沦为“枯定”。在中道上叫偏于“损益边”,因为,一般人的意识中,空的概念,是缘有而起的。比如包包里有书,把书拿出来,就空了。从而建立起一个“空”字的概念。当然这个空不是真实的空。它依有而立,是有所待的。真正的空,连空的概念也要除掉。

  《法华经》上讲,舍利弗从佛修学多年,以为一切法悉皆空寂。有一次,他对世尊汇报自己的认识,说“无念、无为、无作”,世尊批评道:“须知,空亦非空,得道不虚,则为已得”。舍利弗这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守住一个“空”字过日子,如同执著于有一样,仍然是在黑暗之中。

  《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是既破色,又破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认为一切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断灭见”,仍然属于“边见”,不是“般若实相”。执著于“断灭见”,空魔入腹,这种人认为活得没一点意思,十分悲观,容易走上自绝的道路,此即所谓“枯禅”——“枯禅”是没有乐趣的禅。

  第四,得成于忍

  修“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即使修炼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入静时都少不了意念的活动。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地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微以至于无。经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南怀瑾先生云:“作圣全功,只此一句。”一个人没有漫长时间甚至终生的静修功夫,是很难达到绝对清净境界的。

  苏轼《花影》诗云:“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教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

  天目礼禅师云:“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又佚名诗一首云:“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以上三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静坐修无住心初期那种妄念纷纭,欲罢不能的情景。所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修苦炼的精神是不行的。故祖师们云:

  “信乃入道之门,忍为守道之终。”

  如何克服修无所住心中的颠倒妄想?

  《圆觉经》云:“离四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四念指作、止、任、灭四有相念。妄念未起不作。妄念已生,既不任其自流,也不强迫观念,硬性制止,亦不生“断灭见”。

  对待妄念的办法,本人认为:一、可以采取善意的自我劝慰,即“暗示法”。二、通过缘起法,析色入空。三、利用音像导引的诱导法。

  行者选用一法,反复数次,自可进入能所双忘的无意识态——即无所住心态。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