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

马振华老师

六年级《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的设计是在第一课时着重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这样学生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第一课时,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本文的过渡段帮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利用小标题的方式简洁概括两部分内容。同时也抓住过渡段中的“亲人”一词,将它作为线索贯穿整节课,让学生找读在第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人和海鸥之间浓浓的亲情,以读代讲,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老人的喜爱、老人的思念、老人的不舍……同时多次抓住文章中“生动”、“企盼”等词,引导学生走入老人的内心世界,挖掘文字背后蕴涵的深意,真正走入文本,融入其中。

  另外,在媒体运用上,适时地播放舒缓的音乐,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时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这种与海鸥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让人动容,也为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执教完本堂课后,我觉得原本设计的教学高潮实现了一个,即理解文章第三小节中的一处重点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因为是放在本堂的最后出示交流的,学生之前的情感积淀已经比较浓重了,所以再配以我的板画,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随着老人来到了翠湖边上,看到了翻飞的鸥群,在引导下,学生对“有声有色”这个词展开了联想,所谓情动而辞发,有的学生说听到了羽翼拍打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老人亲昵地呼唤声,又有的说看到了一片白色,甚至连老人褪了色的蓝布衣也清晰可见。学生从这句中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和谐、默契,两者甚至已经是融为一体了。说明学生也融入了文本中,在表达“有声有色”的同时,也是在表达着自己的感动呀!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学生此时内心的情感在涌动,生命在跃动,再师生合作来引读第三段,情感喷薄而出,学生动情。

  当然,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我原本预设的第二个高潮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那是课文第二小节,从老人拮据的生活反衬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首先,在词语朗读时,我已铺设了褪色一词,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老人的简朴,然后在通过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只为给海鸥送餐,和海鸥作伴,并配乐介绍老人每个月的工资及开销,使学生在一组数据的对比中,感受到老人对自己十分勤俭,但对于海鸥却是十分慷慨,从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这份浓浓的亲情。但今天在执教过程中,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有了倦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前面积淀不够,这一部分是作为第一块内容出示交流的。学生没有留意到课件中加红的几组对比的数字,所以我就适时地引导:“你会给你的好朋友吃四元一包的好吃的,而自己只吃五角的吗?而父母呢?父母身上可能穿着过时了的旧衣服,却会给你买一件件的新衣服,你觉得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仅仅是停留在喜爱上吗?”学生便体会到了老人将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但这一份感动来得太迟,而且学生也似乎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未真正体会到老人的这一份情,犹如隔岸观火一般。

  我想这时候,如果我能再回文,出示:“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再让学生感受在每一个冬日,老人风雨无阻地步行几个小时,这十几年,一千多个冬日,会遇上哪些困难呢?可能是天气上的,也可能是老人自己身体上的,让学生想象老人的不易,这样可能更能拉近学生与老人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说,我对本课教学的设计及课堂上师生的表现都比较满意,虽然还存在着些小瑕疵,但它却使我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又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