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风格

秦风学老师

梁实秋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枝奇葩,独放异彩。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这篇小品,作者是从原始人狩猎归来将猎物分赠众人起笔的,那时的赠礼者与收受者,双方都十分光明磊落.与当今的贿赂者的鬼鬼祟祟、心怀鬼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借这样的对比来否定“人心不古”的当今世风。

  梁实秋对时弊的针砭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入,而且每每漾出新意,由于得体而幽默,人们读之,不觉会时而会心地一笑,乃至忍俊不禁。他的幽默常常包含着讽刺。不过,即使是讽刺,在针对一般世风时,在态度上也与针对官场的那些篇章有所不同。官场太污浊,离他所希望的“好政府”相去太远,他时常投去蔑视的一瞥,用语也不免刻薄;而在对其他世相进行针砭时,总是比较委婉、温和,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

  在《汽车》中,他对势利的世风多有嘲讪,对那种以是否拥有汽车来划分等级的社会现象他很不以为然。在讲到了许多女子以对方是否拥有汽车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时,他写道:“为了汽车而牺牲其他条件,也是值得的交易。……至于婚姻的对方是怎样的一块材料,那是次要的事,一个丈夫顶多重到二百磅,一辆汽车可以重到一吨,小疵大醇,轻重若判。”出语谐趣,分明有弦外之音。对那些在婚姻条件问题上本末倒置的女子,是善意的告诫。《谦让》从宴会上的让座之风写起,宾客们每遇到这种场合就谁也不肯坐首席,以示谦让;接着他调转笔头去写长途公共汽车站,在那里,只见人们“杀进杀出”,如果售票处没有木栅栏,秩序就不堪设想。在强烈的对比中,梁实秋说他有所“发现”:人们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绳来确定是否谦让的。出席宴会,坐在末席上其实“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不妨谦让;而长途汽车站上的情形就不同了,一谦让就没有好座位甚至无座位了。那种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带有虚伪性质的“谦让”一经他道破,确有点振聋发聩。幽默的行文中,蕴涵着他对建立真正谦让美德的社会文明的期盼。《钟》因有感于台北市政府“重阳敬老”赠送每位年老市民“时钟一具”遭到诸多非议而作。非议者的理由是“钟”与“终”同音。而市政府并不以科学道理进行疏导,却可笑地否认它是“钟”,改以“计时器”名之。这触发作者想起了种种弥漫于社会的迷信现象并委婉地加以嘲讽:如有人不许孩子在麻将桌旁读书(“书”与“输”同音),虽然读书是好事;又说起有位熟人家道富有,门上贴“一个特大号的倒挂着的福字”(“倒”与“到”同音),不想时过不久,“这位福人驾鹤而去了!”文中还举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实例,辅以幽默的评说,妙趣横生。作者对迷信风气的针砭,尽包孕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了,读者是不难领悟到的。

  梁实秋散文作品

  梁实秋不同认为文学家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他捍卫的是文学的纯洁性和永恒性。所以,在他的小品散文中,虽然与周作人、林语堂一样,不谈政治,回避了社会的重大矛盾,但是没有小知识分子的迷惘情绪。而是在对日常人生、社会世相的描绘中,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四十年代初,梁实秋在历经坎坷,蛰居“雅舍”时,潜心小品散文的创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雅舍小品”现象,这也许是周作人、林语堂“言志”、“闲适”、“幽默”小品文日趋衰落时的一次颇为斑斓的回光返照。梁实秋以后的散文创作,也一直保留着“言志派”散文的流韵遗风。

  梁实秋的《雅舍》更是“雅舍小品”的经典:一般房子的基本用途主要是遮风避雨,防止入侵,而雅舍却“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一位学术界的著名人士置身于这种陋室,正是帝国主义给我们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的一幅缩影,但梁实秋并没有像大多数的作家那样,奋起高呼救亡图存,对侵略者给以抨击斥责。却独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个表现角度——从苦难中寻觅诗意。比如像“雅舍”地点荒凉,却足见朋友之情谊,“雅舍”聚鼠成群,聚蚊成雷,作者却安然处之。更有甚者,作者竟在大雨滂沱之际,由屋顶崩裂联想到奇葩初绽。尽管有人可能会说梁实秋不关心民族危亡,还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怡然自得。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超越了世俗利害和民族狭隘而关乎整个人类的东西,就使人在逆境中所应采取的处世态度。也就是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和超功利的审美心态。此后的不少散文,都是这种“雅舍”精神的延续。

  《南游杂感》 《小声些!》 《让座》 《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雅舍》 《孩子》 《女人》 《男人》《谦让》 《衣裳》《旅行》《梁实秋文集》 《男人》 《造谣学校》 《脏》《约翰孙的字典》 《圆桌与筷子》 《又逢癸亥》 《影响我的几本书》《鹰的对话》 《饮酒》 《忆青岛》 《衣裳》《雪》 《写字》 《小花》 《下棋》《洗澡》 《吸烟》 《退休》 《同学》《唐人自何处来》 《痰盂》 《谈友谊》 《台北家居》《所谓“文艺政策”者》 《双城记》 《时间即生命》 《诗人》《烧饼油条》 《山》 《莎翁夫人》 《莎士比亚与性》《桑福德与墨顿》 《赛珍珠与徐志摩》 《穷》 《请客》《签字》 《乞丐》 《排队》 《怒》《年龄》 《猫的故事》 《麦当劳》 《骂人的艺术》《麻将》 《聋》 《梁实秋语录》 《廉》《理发》 《老年》 《懒》 《垃圾》《快亦不哉》 《讲价》 《健忘》 《喝茶》《狗》 《窗外》 《沉默》 《白猫王子五岁》《白猫王子六岁》 《睡》 《中年》 《客》《脸谱》 《送行》 《旅行》 《“旁若无人”》《鸟》 《书房》 《寂寞》 《观光》《代沟》 《吃相》 《拜伦》 《白猫王子七岁》《关于鲁迅》

  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这种气质使他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他本人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的直接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从容优雅、理性节制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与“幽默与感情的节制”两点。

  梁实秋大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说古道今,谈论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人生,抒发人生的情趣,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在幽默诙谐中含蕴了几分讽刺,又在讽刺椰榆中透出了几分亲切和温厚。

  《雅舍小品》写于1940年至1947年间,曾经风行文坛,且影响一直不衰。此时,梁实秋虽然也关注时局,参与政事,但在散文创作中我行我素,有意回避时行的抗战题材,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和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显示幽默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不以抒情见长,而重议论,有意回避热点题材,轻功用、重韵味,追求雅洁、发掘理趣,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倾向和艺术品格。

  开篇之作《雅舍》,文中虽然涉笔国难时期住房的简陋与困扰,却不怨不怒,在随遇而安中玩味个中情趣。文中记写了战乱时期作者隐居重庆郊外的住所,“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但住久了便发生感情,总自觉“雅舍”是“有个性就可爱”的所在。通篇就写这陋室的“个性”,在他的笔下,不仅雅舍的月夜清幽、细雨迷蒙、远离尘嚣、陈设不俗令人心旷神恰,就是鼠子瞰灯、聚蚊成雷也是别有风味。在审美玩味的笔触下,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都是人生难得的轻微小事,也都可转为可忆可叹的生活体验,从中透露出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的心境。这里,困苦的境遇被转化为观赏的.对象,生活的体验已升华为审美的玩味,表现了超然物外、随缘自娱的豁达心怀和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作踩高跷般地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梁实秋对于其他色调的人生世相,也能虚怀静观、随缘把玩,并不过分非难他所看不惯的一切,只是给予善意的调侃、委婉的讽喻,有时还反躬自嘲,发人深省。他的散文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诸如男人、女人、理发、穿戴、吃饭、下棋等,但谈论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别有一种阅读的魔力。《男人》一文挖苦同性的脏、懒、馋、自私和无聊等弱点,即针针见血,又止于笑骂,可谓善戏游而不为虐,融入了一位男性作家对同性劣根性的自嘲自讼意味,但还是心存温厚,留点情面。他针旺的大多是普遍存在的人生笑料和常人难免的缺点失误,诸如溺爱孩子、追赶时髦、虚荣好胜、偏执狭隘之类通病,用亦庄亦谐的笔调加以漫画化、戏剧化,善意指摘,适可而止,深得幽默三昧。

  梁实秋不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性百态,并且饶有兴味地摹写了五花八门的各种社会世相。《脏》中写中国人浊气熏天、恶臭蒸人的公厕令人掩鼻逃逸,又写中国菜市场湿源源、滑腻腻、闹哄哄的场景,令人摇头叹息。《结婚典礼》则讽刺了中国人结婚大肆铺张的陋习。《送行》、《拜年》抨击了日常虚浮的应酬礼节。《排队》中叹息中国人已失去了礼让之风,缺乏现代社会的文明。

  对优雅怡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对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幽默,构成了《雅舍小品》初期艺术内涵的两大层面。前者把人生诗意化,后者把人生喜剧化,二者相映成趣而把人生艺术化。二者又相辅相成,体现了作者优游自在的雅士风度。

  梁实秋的散文个性鲜明,韵味浓郁。梁实秋自称他的散文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其行文从容不迫,言简意赅,留有余味。梁实秋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体现出一种由博返约的境界。此外,梁实秋的散文谈古说今,中外逢源,广征博引,文采斐然。说理融于形象的比喻,带有亦庄亦谐的情调,富于理趣。这种含笑谈玄、妙语解颐的文字,在《雅舍小品》里俯拾皆是,与内涵的闲情逸致一道造就了“雅舍体”温文容与、雅健老到的独特风格。这在40年代文坛独树一帜,延续和发展了闲适派散文的艺术精神。虽有绅士和名士气,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可品尝人生诸多况味,获得生活的真趣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