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轶事

李盛老师

梁实秋轶事

  梁实秋的一生作品数不胜数,他热衷于写散文,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作品前后加起来竟然有两千多万字。那么他的轶事,你知道多少?

  

  民国文人梁实秋逸闻趣事

  最早“认识”梁实秋,是读鲁迅的《文学与出汗》时,因他讲了一句“文学有永久的人性”,成了鲁迅匕首的目标。

  人教社的新版语文教材首次选入梁实秋的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曾被视作一个“反动文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也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今天,随着人们对梁实秋的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总算得到了肯定。

  读《梁实秋散文集》,感触颇深。文如其人,平淡中寓幽默。一物一事,微不足道,他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皆成文章。古今中外,逸闻趣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题材可以是一座破屋(《雅舍》),一块腌猪肉(《腌猪肉》),一句废话(《废话》),或者一个盆景(《盆景》)……读梁实秋,先读平淡,再读绚烂,而后复归于平淡,如一杯清水,透明清冽,令人回味无尽。平淡乃佛法,梁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听梁启超演讲,见任公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抗战时期,梁实秋住在重庆北碚“雅舍”时,有一天冰心来访。饭后,冰心在梁实秋的纪念册上题字: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此时,围在一旁的客人不高兴了,特别是一位女作家叫嚷得最激烈:“实秋最像一朵花,那我们都不够朋友了!”

  冰心平静地说:“少安毋躁,我还没有写完呢。”

  于是,冰心接着又写道:“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育尚未成功,实秋仍须努力。”

  大家换颜一笑后,便给梁实秋赠了个“鸡冠花”的绰号。

  梁实秋曽跟人讲过一个笑话,他说每次王敬羲(香港正文出版社的頭)离开梁府,都要偷偷在门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梁实秋一直装做不知道。有一天,王敬羲居然很神气的自动招出来,他说:“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吗?”梁先生答道:“我早知道,因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这个故事,叫做“姜是老的辣”。

  梁实秋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遂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他原计划用20年时间把《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但结果却耗用了他30年的时间。

  在朋友们为他举行的“庆功会”上,他在发表演讲时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家洗耳恭听,他停了一下,又说,“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一席幽默语,赢得笑声掌声一片。

  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实秋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后来的成就也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有人说,当我们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瞿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梁实秋轶事》库屠左夫

  梁实秋听梁启超演讲,见任公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可是也有一点喽!”

  梁实秋曾说:“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有一次大家为梁实秋的生日摆“寿宴”,宴后他兴致不减,一定要冰心在他的一本簿册上题字。冰心那天喝了一点酒,略一思索便挥笔而成,她写道:“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时,围在书桌旁边的其他男士们大为不满,都叫着说:“实秋最像一朵花,那我们都不够朋友了?”于是冰心说:“稍安毋躁。我还没有写完。”接着笔锋急转,继续写道:“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

  在清华时,梁实秋被同学认为“不太问时事”,但他对清华对中文的轻视极为不满。清华当时上午用英文授课,下午用中文授课,极不重视中文课,不尊重中文教师,“这在学生的心理上有不寻常的影响,一方面使学生蔑视本国的文化,崇拜外人,另一方面激起反感,对于外人偏偏不肯低头。”梁实秋的反应属于后者,“我下午上课从来不和先生捣乱,上午在课堂里就常不驯顺。而且我一想起母校,我就不能不联想起庚子赔款、义和团、吃教的洋人、昏聩的官吏……这一连串的联想使我惭愧愤怒。”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当天,梁实秋对他的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

  在哈佛时,中国学生会要演一出英语的中国戏,招待外国师友。顾一樵选了明朝高则诚写的《琵琶记》,编成话剧,剧本则由梁实秋译成英文。冰心演丞相之女,她的同学谢文秋扮演女主角赵五娘。大家都争着饰演男主角蔡伯喈,以便一亲芳泽。最终,在顾一樵的力推下,由梁实秋出演戏中男主角。上演前,他们特地请来波士顿音乐学院专任导演的一位教授前来指导。这位教授很是认真,演到梁实秋扮演的蔡伯喈和谢文秋扮演的赵五娘团圆时,这位导演大叫:“走过去,亲吻她,亲吻她!”但梁实秋无论如何也鼓不起勇气,只好告诉那位尽职的导演,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习惯,导演只好摇头叹息。后来,谢文秋与同学朱世明订婚。冰心对梁实秋开玩笑说:“朱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秋郎是路人。”从此,梁实秋写文章就以“秋郎”署名,到了老年他又堂而皇之地自命为“秋翁”。

  梁实秋和冰心在平日的交往中喜欢谐谑打趣。1949年之前,两人常有书信字画往来,有一次梁实秋给冰心画了一幅梅花,冰心回信说:“画梅花有什么了不起,狗也会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