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和桃花心木资料

孙小飞老师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解读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文本细读不仅指向内容,更应指向形式,指向语言。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组课文第三篇,本组课文中还有朱自清的《匆匆》等文章,都是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感悟生活,获得人生的启示的。我们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方法习得的引领定位一定要准确,这很重要。

  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相比其他的文章有何特别之处是需要我们、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上去体会、感悟、学习呢?在三读文本时,我觉得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纵向的内容安排上,作者采用了“生疑——设疑——解疑——悟理”的篇章结构。

  这样的文章架构好在哪里?正如一部经典的乐曲,分“起”、“承”、“转”、“合”四部分,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确,就算再好的劝告、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义的话,如果反反复复地平白直叙地说,任何人都会觉得厌烦。我们老祖宗说得好“事不过三”,任何事情说一遍,爱听;说两遍,烦听;说三遍,厌听;说第四遍的话,恐怕要敬而远之了。但是,林清玄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他讲这个道理,我们读着并没有觉得厌烦,因为他的文章匠心独具,连绵起伏!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美之所在。

  二是文章采用多种写作方法,但又像邻家哥哥在讲故事,平易感人。

  首先是层层设疑。作者在开篇不枝不蔓,直接点题,种的是“桃花心木”。然后介绍了桃花心木的突出特点:“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读至此,我们不禁会问:桃花心木树苗是什么样的?这么“优美”、“高大”的树又是怎么长成的呢?

  接着,作者便写了一个“高大”的人种树的情景。相对于他的高大,那些小桃花心木的树苗太不起眼了,以致于这一大一小,让人看了觉得好笑。

  种下树苗就该时时来照看吧,可这个种树人有些怪,“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并没急于告诉我们,而是写他第二个可怪之处:“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他居然有空喝茶,也不去照管树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懒汉吧?我们读的时候会这样猜测。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似乎能未卜先知,“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读到此,我们也会发出作者那样的.疑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作者就这样层层设疑,留有悬念。这就使种树人的举动时时牵着读者的心。这正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这样才令读者读得兴味盎然。如果一下子就告诉你结果,一眼就看到底,那文章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这就叫“曲径通幽处”。最美的风景往往在山的幽深处,需要探,需要寻,才更有趣。

  文章的另一个巧妙之处,是作者由种树之道想到育人之理,所谓“借事喻理”。“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照应上文,种树人管理树苗的不定时、浇水的不定量等。由事而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我们认为此文还有“借物喻人”之说。当然,这一点是否一定要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可以讨论。但作为文本解读,我们可以这么思考,也应该这么思考。作者在写“长大的桃花心木”时,用的语汇是“优美”“优雅自在”,而“种树人”呢?“从从容容”、“笑着说”“语重心长地对说”。种树人的优雅自在,儒雅从容才成就了桃花心木的优美和优雅自在,恰有“树就是人,人就是树”的感觉。

  第三,首尾照应,意味无穷。作者在结尾说道,桃花心木已经长到屋顶高了,“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再枯萎了。”既呼应开头的“高大”“优美”,又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就这两句话让文章锦上添花,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使道理更加意味深长。

  第四,善于留心生活,从平凡的小事中获得人生启示。其实,“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孩子们这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擦亮的。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关注生中平凡美丽的事情,并从这些事情中获得启示,让孩子们更加聪慧、睿智,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林清玄介绍

  他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