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学设计的思考

李盛老师

《黔之驴》教学设计的思考

  《黔之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关于《黔之驴》教学设计的思考是怎样的呢?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黔之驴》放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

  一、《黔之驴》教学研究情况分析

  我到中国知网查阅,搜集到142篇与《黔之驴》相关的文章,其中有14篇是《黔之驴》的教学设计和案例。然后,我还在网上搜集到若干篇《黔之驴》的教学案例。经过搜集、筛选、摘录、整理,我将研究情况具体阐述如下。

  (一)考据类

  基于《黔之驴》文本内容研究,我在知网上搜集到的考据类的文章有45篇。经整理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注释、句读、寓意等方面来研究:首先,“黔”地非贵州。游生考认为“黔”在今湖南西北部分。杨经华认为“黔”是当时的黔州黔中郡。刘林、廖以爱、高贤芳、杨宗义等也认为“黔”非贵州。其次,教材编写有不足之处。郑承祚指出标点的错误。黄举山质疑教材对“荡,倚,冲,冒”的注解。鲁芳芳认为把《黔之驴》归入“动物世界”单元,位置安排似乎有些欠妥。梅桂香还指出教材把原文的结尾删掉,影响学生对原著的解读。最后,研究者对《黔之驴》寓意的见解不一。他们大多认为《黔之驴》的寓意是:“弱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要善于藏拙才能求得生存之道。”茅田认为《黔之驴》是政治性寓言。余祥生认为“驴”就是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出技以怒强”的小人,是柳宗元“恒恶”之人。胡佳华认为文章寓意并非指向那些官高位显的“上层人物”,而是有着“驴脾气”的封建文人的.悲剧。

  (二)教学类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活动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和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黔之驴》的教学目标时,基本都是围绕文章的语言、寓意、描写手法三点。朱美兰、王德勇、张帅、杨t老师写出了教学重难点,数量在1―2个之间。朱美兰、张桂兰、张帅、杨、龙宇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流程可以归纳为:导入――掌握字词音义――疏通文义――形象特点――寓言特点与内涵。刘娟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自读学习为主,还设计了自读点拨和自读思考,与“非指示性”教学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教学设计相近。陈建源则用三种模式对《黔之驴》进行教学设计,分别侧重语言、内容与写法、读的训练。

  二、本色课堂:黄厚江《黔之驴》教学课例分析

  黄厚江老师曾执教的《黔之驴》,彰显了他的“本色语文”的理念,以简朴的风格呈现出精彩的课堂。黄老师的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的,每个环节相互关联,构成整体。黄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首先,黄老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能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探索精神。其次,黄老师保持朴实的教风,抓住文章的“症结”,用寓言的方法教寓言,研究三个形象、三个故事、一个道理。再次,黄老师在教学中以“成语的积累和创造”为线索,将学生的思维由分析性思维逐步引向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最终达到了在言语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最后,黄老师懂得“倾听”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有积极的回应。如果学生难于回答问题,他不是设下“问题陷阱”,而是耐心地指导学生思考,重在让学生感受思考的过程。

  三、启示

  经过搜集、整理、分析有关《黔之驴》的资料,参阅《黔之驴》的一些教学案例,基于相关教学设计理论,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也就是预期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身心诸方面应发生的变化[3]。以《黔之驴》为例,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细读文本,对本文故事情节、形象、意义作个性化解读。第二,本文为寓言类文言文,要依据本文体式确定教什么。第三,了解授课班级的学情。确立教学目标时,在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维度不冲突的情况下,我从语言、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使教学目标清晰完整:(1)语言。学习《黔之驴》的重点文言词句,积累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品味柳宗元生动凝练的语言风格。(2)内容。分析故事中“驴”“虎”和“好事者”的形象特点,探讨《黔之驴》深层寓意。(3)手法。学习本文对“虎”畏“驴”、识“驴”、食“驴”细致的动作、心理描写手法。

  (二)教学流程――不以形式为目的

  教学流程是教学正在进行的状态。教学流程重内容,重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交往互动活动[4]。上述是从横向来看的,从纵向来看,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因此,我就《黔之驴》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预习――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故事――学成语,分析形象――讲故事,探讨寓意――总结与评价学习――写故事。本教学流程设计了3个教学环节,主要环节是第二和第三个环节,用时在15分钟左右。教学环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的活动”。我设计的后续活动是学习作者描写“虎”的心理过程的写法,尝试写一篇寓言故事来促进学习迁移。

  (三)学习评价――并非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