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受鲁迅精神

莉落老师

如何让学生感受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但语文教学没有能够使鲁迅作品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得以实现。

  一、走进鲁迅作品,体会鲁迅精神。

  二、擅长用快乐的笔触,写有趣的童年。

  鲁迅写了很多快乐的童年趣事,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与善良、活泼与机敏,以及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在深蓝色的天空下碧绿的西瓜地,在这明丽的图景中,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以传奇的手法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流露出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的热爱。他还能捉小鸟雀,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和闰土一样热情善良,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亲若一家人。来了远客,农家的孩子就来陪伴游戏,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钓到一大碗虾自己绝不吃,而是送到客人的嘴里,但当看到客人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却嘲笑起来。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去观赏社戏。在归航肚饿摆不动船时,便打主意偷一点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鲁迅在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里,力透纸背地凸显了小伙伴的纯朴、诚挚、善良、机敏,这是江南水乡少年栩栩如生的独特形象。

  三、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鲁迅善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反映人物形象的巨大变化与不幸遭遇,从而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学中应抓住人物、环境的前后不同的对比描写,把孔乙己、丁举人等艺术形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运用质疑的教学方法,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如:什么原因使人物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引导学生挖掘小说内在的社会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认识。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鲁迅不惜笔墨详细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他借助于对生物的描写,以增添作品的情趣,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描写,如:“碧绿”与“紫红”;“肥胖”与“轻捷”;“高大的树上”与段“断砖的底下”等。这样的对比,不但给人的印象鲜明、生动,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色各样,丰富多彩,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乐趣无穷。

  可与之有天壤之别的三味书屋怎样呢?封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着学生:不准提课外问题,不准玩,整天泡在之乎者也之中,死读书,读死书,还有先生可怕的戒尺,书屋罚跪的规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而用凝重、冷峻、讥讽的笔调描写了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鲁迅生活的时代与今天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他站到了思想的制高点,加之半白话半文言,与初中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可能逾越的思想鸿沟。学生往往硬着头皮读鲁迅的作品,远远谈不上品读、鉴赏,更无法感受作品的深刻寓意与鲁迅的人格魅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改变教学策略。

  鲁迅是伟人也是平凡人,他严厉、冷峻、刻薄,但他也慈爱、幽默、热心。他的性格是多面的、丰满的,那么我们如何去接近鲁迅、亲近鲁迅进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里呢?我们就要读他的人间温情,读他的动人情趣,因为离开了真情,也就不能成其伟人了。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入手,引导学生喜欢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闰土》就很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在百草园玩耍、偷豆、雪天捕鸟等情节,能够让学生亲近作品中那些充满了乡土气息、弥漫着故乡情绪的文字,勾起学生对自己曾经那些快乐和忧愁的回忆,从而引起共鸣。要抓住主要语句深刻分析,如《孔乙己》中“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分析作者写作此文揭示的深刻社会意义。要体味作品语言的魅力,对人物的描画,善用白描手法。如《故乡》对豆腐西施的描画,对寿镜吾先生陶醉于读书的描写,等等,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体味作者批判意味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