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亲情阅读鲁迅先生的著作

莉落老师

带着亲情阅读鲁迅先生的著作

  亲情阅读

  东永学(土族)

  二十几年崇拜着鲁迅先生,二十几年一直拜读着先生所有的著作。前不久,我找到了一种归位读法,这是读先生文章的别一种收获。

  小说

  鲁迅小说,是我的父母。

  我的卑微中维护着自己脆弱的尊严的父亲,有时候和孔乙己重叠在一起。

  父亲年轻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想找个凳子坐下来喝一次惬意的酒,但他有六个儿女,于是把黄土筑就的四合小院留给母亲守着,他大部分时间都出门在外。

  父亲四十多岁的时候,岁月在他的脸上就刻出了老年闰土一样的皱纹。

  鲁迅先生见到老年闰土神伤,我从父亲满脸纵横的皱纹里读出了儿女们幸福成长中的一种罪过。

  父亲只活了六十三岁,他和母亲一样牵挂着六个儿女不如人意的远虑近忧走了,可以说他一辈子没有得到解脱。

  还有母亲,她赎罪一样忍辱负重拉扯着六个儿女。她把幸福理解为几个儿女的健康成长,再就是给劳累的父亲端上一杯热茶,铺好一床温暖的被窝。她可能以为,生下这么多儿女,让父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外奔波,这只是她的罪孽。

  祥林嫂有时候是我的母亲,母亲有时候变成了祥林嫂。

  曾经为母亲的唠叨而烦,此时听不到她的唠叨时,我努力回忆她唠叨过的某一件事的一些细节,但我想不起来。

  假如曾经录下几段母亲的唠叨或别的声音多好,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多少个儿女做到了呢?起码我没有做到。

  我的老家或者城里的家里,没有一间祠堂供奉着祖宗画像或牌位,今天我想在灵魂一角修一间祠堂,里面供奉起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父亲、母亲。

  这不是阿Q的自轻自贱,很多时候我做着阿Q的兄弟,很多事上我像阿Q一样自欺欺人,但建祠堂一事的念想,我想不是狂人的作为,更不是阿Q的地上画圆。

  杂文

  鲁迅杂文,是我的年轻的四个兄弟。

  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喜欢用力气,用拳头解决问题,甚至用刀子,看着别人趴在地上,我们发出野狼一样胜利的狂笑。

  二十几岁,我们看不惯倚强凌弱。有人这么做,我们会大打出手帮助弱者,有时候连无力解决的不平之事也要管一管,最后弄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更可笑的是,有一次父母打架,自以为母亲是弱者的我们,联合起来制服了父亲,这成了母亲调侃父亲的一个永远的话柄。

  然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没能解决中国人的多少问题,我们也不能用二十岁时的勇敢解决个人生活的一些问题。

  我的事事喜欢争强好胜的三弟死于车祸时,应该承担责任的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钻了法律的漏洞,一句话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我死去的弟弟身上。星期六组织年级组教师活动不包括在正常上班范围(弟弟是年级组组长,奖金是学校发的),让应该承担责任的主管领导推卸了所有责任;强制我弟弟酒后驾车去省城玩妓的教导主任一句酒醉不知原因轻松地逍遥法外,至今他们心安理得地、人模狗样地活着,在该有的位置上高谈阔论着道德、责任之类。

  想到这些,我有些可怜年轻时的轻狂,也为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很多场合变成棉花刀感到悲伤。

  中学校园里语文老师们给学生讲着鲁迅杂文,大学校园里教授们开了很多鲁迅杂文的各种各样的讲座。一旦走出课堂,这些讲述解决了什么问题吗?

  先生的杂文现在只让多少中学老师们显示着很有学问,所谓鲁迅思想只养活着成千上万个专家学者,除此之外便是几个酒鬼醉酒之后的一种浪言狂语,引来的可能只有嘲笑和看热闹。

  诗歌

  鲁迅诗歌,是我的两个妹妹。

  写着诗的鲁迅先生,有了几多浪漫,野性灵动的光芒也从四平八稳中得到些许释放。

  我两个妹妹没有进过学校门,校园歌曲和流行歌曲与她们无缘,因而她们从十三四岁时把自己交给了山野粗放的情歌,十八九随就把自己托付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她们没有想过走出传统,她们也打不破传统,很多时候她们在土地里刨食,心累时只能走进古老的民间舞蹈中,跟着母亲们跳着转着圆圈的舞蹈。(土族舞蹈以圆为中心,以转圆圈为基本走向。)

  她们有向往,只有三十多岁的她们把向往只能像我的母亲一样托付给下一代。

  我读鲁迅先生的诗,总是读出一种无奈的希望,它和我的妹妹们指望下一代的向往一样美妙而空洞。

  散文

  先生的散文,是我的学生。

  这样给他的散文定位,首先是先生散文中最先感动我的就是对不同读书期间的老师的回忆,对校园生活的追念,对读书生涯的反思。

  写这一切,先生的笔下充满了平和与温馨。

  我老了,退休了,留待咀嚼的也只能是校园、学生。

  参加工作二十二年,我一直在故乡的很多乡村小学间调来调去,我面对的是野草一样倔强中努力生长的学生。

  枣树,睁着夜眼梦想中对抗着寒冷和压迫。

  枣树是我和学生的心中偶像之一。

  先生说过——

  “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

  这是做着教师的鲁迅的一种真正的承担,是一种对职业的'深刻反省,还有对一些自居传道者行列的人的提醒。

  然而有几人有过这样的点滴思考和自省,如我,很多时候浮躁迷乱中站在讲台上有口无心的讲着,目光游离在学生和课堂之外。

  往后,我会体验教书育人的崇高,会思考把每一堂教学都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书信

  先生的书信是我的师长,是我的爱人。

  读先生的书信集,读出的是宽厚、仁慈、挚爱、友善。

  他给朋友和学生的信里全是语重心长,指导人生,指点写作,细心和和善中看不出他在小说里的忧虑焦急,也没有杂文里的剑拔弩张的血性喷张。

  人生路上,有多少师长给过我细心的扶助,指引过一度迷茫的灵魂。至今已经听不到有些人的声音了,活着的人还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他们担心着我的未来,害怕我人生受挫。

  再读鲁迅先生给许广平女士的信,我想象着时时捏着笔杆的那双手心里溢出的这份爱抚来的多么不易。

  先生和许广平女士之间的爱情又是多么深沉而平和,他们都担当着责任和真爱。写到这,我特想念守着家的爱人。

  我的爱人从来没有给过我主动的拥抱,昨夜她发来短信,她没有说“我爱你”,她用民间平实的语言说“我想你”。

  她默默地为我付出着,她的辛苦,她的容忍,她的站在幕后的注视,这一切是从乡村母亲们那里承袭来的,也是她独特的爱的表达。

  时间安排

  有了如此的理解,我认为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要做如下的安排。

  星期一,我读先生的散文,三尺讲台是我人生的舞台,见到学生我就看到了希望。

  星期二,我读先生的诗歌,这是有梦想的日子,窗外灯红酒绿引诱我想走出门时,诗留住了我的脚步。

  星期三四,我读先生的小说,这两天象征操劳的壮年的父母;父母走了,我才知道要学会阅读他们,从他们身上感悟生活。

  星期五,我读先生的杂文,这一天应该对一周的生活有所盘点,盘点一周来的生活,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对学生的负责。

  双休日,我读先生的书信,心灵此时沉浸在和妻女厮守的天伦之乐中,放松两天,然后走向新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