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影的告别》赏析

莉落老师

鲁迅《影的告别》赏析

  时代造就伟人,别样的时代总能给人别般的思索!鲁迅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者属于弱势的资产阶级zheng府,于是民主的思想到处开花。

  这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战争年代,需要一面镜子,照着自己,以清醒的头脑,解放的思想,坚定自我,面对现实,直面人生的惨淡,正视淋漓的鲜血,向着光明前行!而鲁迅《影的告别》一文,正是鲁迅从直面现实中获得深切感受,充满思想。他告诉了我们,虽生不逢时,但活得价值,有意义的活着!在彷徨行走中,定位自我,正是自我思考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生动诠释和理性*展示

  影子,不言而喻,是徜徉于黑暗和光明之间的产物。“天堂里,我不愿意去,地狱里我不愿意去,黄金世界里,我也不愿去”,“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可见此时的鲁迅,已对生活彷徨开来,大千世界,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没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心灵得不到栖息和一丝的满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历史也这么无情,命运甚至不能由着自己掌握,生活更是无奈,彷徨也达到无地的阶段!在彷徨中,却折射着影子独立不倚的精神光芒,又可以给人一种隐形的力量:影子是冷静的,更是理智的,正寻找新的前进中的出路。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因为黑暗会吞并它,光明会使它消失,所以,它宁愿“在黑暗里沉没”。是是非非,孰轻孰重,显然,鲁迅已经思考了其中的分量和程度,在“黑暗”和“光明”的双重压迫下,作出明智的的选择。影子能正确审视自己,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它立场坚定,是非明辨,以至刚强。或许,在“黑暗”里,它只能忍耐一时之痛去“沉没”,而在沉没中积聚力量,影子相信自己,终究会在沉没中爆发的!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时,将影子的内涵,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射着影子独立不倚的精神光芒,要为光明而付出牺牲和努力:那就是战斗,那也正是前进道路的.酝酿,它之所以要远行,因为黑夜给了它黑色*的眼睛,它要用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光明是可以在前进中寻求的到的!

  一步步彷徨,思想灵魂也就一步步升华前进着,“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革命年代,黑暗统治,影子也会消失,这是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剖,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那是为争取和平、民主、自由的暂时消失,

  总之,《影的告别》一文是由此及彼和层层递进深入开来,是鲁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的分析(国民思想的麻木劣根性*正是阻碍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大根源),对探求和思索着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与未来的命运是深切思考。 我们坚信,道路是曲折的,走过那道坎坷,那道黑暗,前途就是一片光明的,前行中的彷徨显得更有价值,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因为那将是一片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