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李盛老师

鲁迅《祝福》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经受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造成的深刻而沉重的精神创伤。尤其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积淀着沉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有想过,她们是可以争取做“人”的权利的。祥林嫂就是这样,她安于做奴隶,把坐稳了奴隶看做人生的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有反抗精神,当她被卖给贺老六做老婆的时侯,她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拼死反抗的,因为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反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做一个从一而终的好寡妇!这种反抗,难道不是越真诚、越激烈,反抗精神越强,也就越可悲,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沉重,越深刻的吗?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祥林嫂甘于受压迫的这一形象展现了这一类的女性形象。其实当时最底层的女性,多数也是受尽奴役和剥削的,但她们却希望于奴役别人,吃掉别人。《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善良勤劳的普通农村妇女,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多岁的小男人,丈夫死后,她婆婆又将她像牲畜一般的卖给贺老六。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又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了赎罪,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献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的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里,祥林嫂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可以说,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还有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很朦胧的。长期以来,受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作为准则,作为她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所以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祥林嫂,封建社会农村妇女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的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也更为严重。鲁迅对她表现出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妇女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更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农村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这篇文章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了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体现出的反抗与挣扎,最终虽然还是失败了,但她们得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一直启示和鼓舞着无数的后来姐妹,并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祥林嫂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