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代表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

秦风学老师

以南宋诗人陆游为代表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

  引导语:众所周知,陆游是宋朝最高产的诗人,他一生当中至少写了两万首诗。关于以陆游为代表,宋代诗人词家笔下的民俗节日文化略谈,我们一起来学习。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至今,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夜了。这天,是家人团聚守岁,辞旧迎新,也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除夕向来有放爆竹的习俗,并且该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关于爆竹,除了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外,范成大的《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

  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浙江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曾师从陆游学诗,其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如其《除夜》: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夜打扫茅舍,涤除尘土,准备守岁迎新,“一炷清香拜九霄”,寄托作者的美好祈愿。“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这里的“轰鸣竹”即是燃放爆竹;“颂椒”为赞美酒香。椒,用椒浸制的酒。《荆楚岁时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以贡樽。”同样反映了除夕守岁饮酒、放炮竹的生活习俗。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也写过一首别样的《除夜》诗 :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此诗作于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人生最后一个除夕之夜。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笔,蘸着热血和心泪,写就了这首悲而不屈的短诗!诗中所写的“屠苏”亦作“屠酥”,与前几首诗中的所写的“屠苏”一样,为药酒名。古人有除夕夜守岁饮屠苏的习惯,还有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风俗。

  《桐荫仕女图》清 佚名 山东中国文学博物馆(藏品)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也是汉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据记载,元宵节诞生于西汉,一直以来都是规模盛大的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同庆佳节。它是古人的“狂欢节”,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历代的文人骚客们,在享受这一节日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到了宋代,元宵夜的狂欢氛围有增无减。宋代描写元宵节的诗词中最为著名且广为传唱的莫过于如下两首,一首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另一首即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如此重要的节日, 诗人陆游自然不能缺席。他在《丁酉上元》写道:

  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信马随车纷醉侠,卖薪买酒到耕农。今年自笑真衰矣,但觉凭鞍睡思浓。

  短短56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期间,人们出游、观灯、约会、赏艺的“疯狂”景象。在宋代还有许多诗词作品中也反映了元宵节的风俗民情,如姜白石的《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他的另一首诗也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诗曰: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珍品此处指元宵)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元宵节游玩看景吃元宵的风俗。此外,以陆游为代表的宋代诗人词家还对饱含浓厚民俗风情的七夕节和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多有描述。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又名“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于七夕节的风俗自古迄今留下了很多诗篇,单是在两宋时期就非常之多,不妨举例说明。如陆游的《癸丑七夕》:

  风露中庭十丈宽,天河仰视白漫漫。难寻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儿乞巧盘。秋早时闻桐叶坠,夜凉已怯紵衣单。民无余力年多恶,退士私忧实万端。

  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全词如下: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秦观的《鹊桥仙》也是一首广为传诵名篇佳作: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都是吟咏七夕节的节序词,借助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民间传说来抒发情思,均展示了七夕节日独有的抒情氛围。柳永的《二郎神》也很有名,全词如下: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诗中形象生动地写了三种民俗活动,一是观望天上牛郎织女的相会;二是姑娘们望月穿针,向织女们乞取巧艺;三是青年男女七夕定情,交换信物。宋代与李清照并驾齐驱的杭州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七夕》诗也很有名:

  拜月亭前梧桐稀,穿针楼上觉秋迟。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

  描写了中国式的“情人节”这天晚上,有“乞巧”的习俗,女子以彩丝穿针,盼望织女赐一根“巧线”,也就是乞求天赐一段良缘。而其《鹊桥仙•七夕》也非常有名: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词中朱淑真反秦观的“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暮暮”之意而用之,“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别具情思,更有一层况味在里面。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以及赏月的习俗。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迄今描写中秋节的诗词作品可谓车载斗量,最著名的`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陆游写中秋的诗篇也不少,多为借景抒情言志之作。例举数首:

  次韵师伯浑见寄

  眉山汉嘉东西州,估船日日到津头。 不得讲书一行字,倚遍临江百尺楼。 黄钟大吕忽复见,绣段英瑶何足酬。 愿约青神王夫子,来醉万景作中秋。

  南堂

  空堂寂寂暑气清,祗有燕雀无人声。 云头忽移帘影失,雨点乱集荷盘倾。 沟坑水溢鱼鳖喜,庭户风送蛟龙腥。 衣巾汗垢为一洗,呼奴举榻临前楹。 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 何由探借中秋月,与子同游白玉京。

  甲辰中秋无月十七夜独皦然达旦 老觉人间无一欣,穷阎扫轨谢纷纷。 已凭白露洗明月,更遣清风收乱云。 栖鹊拣枝寒未稳,断鸿呼伴远犹闻。 病羸慵踏梧桐影,倚柱长吟夜向分。

  关于描写中秋节的景象,与陆游同时代的诗人也写了不少诗词,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对当时民俗风情的描述,限于篇幅兹不一一列举。从这些古人留下的大量诗词篇章中不难看出,民俗风习的传承具有很强的惯性,许多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迄今一直完整的保留着,有的在当下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民俗对增进民众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与认同感,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言下“过洋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什么“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甚至连“双十一”也被商家挖空心思大肆炒作成了“光棍节”,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洋节日不是不可以过,但作为与一名华夏子孙,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塑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首先就要坚守和延续好自己的文化根脉,继承和弘扬好我们固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自己“回家的路”!再者,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而言,传统节日诸如此类民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也刻不容缓!近闻,继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外,又有韩国与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四国联合申遗的“拔河”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项与中国有着很深渊源关系的民俗项目申遗成功,花落他家,无疑再次为我们提了个醒:尽管近些年我们的非遗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属于我们的民族民间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申报工作不可掉以轻心,淡然视之,申遗未有穷期,同志仍需努力!

  因此,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如何好好传承,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