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醉歌》(其十)鉴赏

莉落老师

  《醉歌》(其十)

  陆游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

  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髑髅。

  陆游老年时常怀恋昔日的军旅生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这是他62岁时回忆当年在江淮前线镇江通判任上与西北前线大散关的戎马生涯;“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怀旧》其三),这是他72岁时怀念昔日在四川宣抚使幕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醉歌》(其二)则是他82岁时回顾眷念中年时期在西北前线行围射猎、亲刺猛虎的情景,其实是反映诗人暮年对昔日身着戎装,戍边却敌之军旅生活的向往,抒发以身报国的豪情。

  这是一首八旬老翁的壮歌。首句回首往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以“盛秋”明言;地点,以“河滩”直说;人物,以“百骑”称代,自然也包括诗人在内;事件,以“猎”即行围打猎点明。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辽阔的河滩,百骑行围打猎的壮观场面,犹如现代电影中的历史镜头,一个远景。

  次句,镜头从历史拉回到现实,远景也改为特写:“血渍短貂裘”。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件沾着斑斑血迹的用貂皮制成的半大衣(“短貂裘“)。从短貂裘上的斑斑血迹,我们不难推想到诗人当年射猎生活的激烈;而从诗人将这“短貂裘”珍藏多年,则又不难体察诗人对此物的珍惜与对当年参军生涯的怀恋之情。这句在诗意上前承首句,后为末句张本,至为重要。

  三、四两句,既写现实,又写历史,通过“老卧”与“当年”诸语将二者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诗中的“虎髑髅”,照应开头两句,补充说明当年“百年河滩”之“猎”系围猎射虎,“血渍短貂裘”之“血”当为虎血无疑。联系诗人的其他诗句“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建安遣兴》),“拔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怀昔》),则更不难看出这一点。《西京杂记》卷五记载:“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亦服猛也。”陆游在此言老卧江湖,犹枕当年虎髑髅,当是用李广射虎,以死虎头颅骨作枕事,也是回首当年自己刺虎的往事,更是表明他虽已年迈闲职在家,而刺虎之豪情却丝毫未减,也即其从戎信念不衰。诗中的“谁知”二字耐人寻味。南宋小朝庭偏安江左,不图收复中原失地,致使包括诗人在内的爱国之士壮志难酬。“谁知”二字,隐含对南宋小朝庭的`讥讽与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此诗,题为《醉歌》,所言却非醉话那般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这表明诗人爱国报国信念已深深扎根于心田,故无论是清醒还是醉酒时都不会忘却而错言。而既为《醉歌》,则又有“醉”之特点。常言道,酒能壮胆。醉酒之人,其语往往也壮。这首《醉歌》气势颇为雄壮,也颇能体现陆游这类诗的阳刚之美。(作于1999年10月)

  翻译:

  回绕屋檐点点滴滴作响的雨声如琴与筑的乐音;如今在幽静的书斋里,放好枕头躺着听听,才觉得这雨声奇特、不一般。想起以前在繁华的城市里,歌声、器乐声到处有,简直响如大海;可在那里住了七年,听过无数次夜雨声,从不知雨声有如此奇妙。

  感悟

  雨声即是禅声,青春已逝,空自追怀,惟有这雨声,才是永恒的吧。这大约就是作者的感悟了。

  (1)前两句表现了什么意境?后两句又表现了什么意境?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前两句从山阴听雨的角度描写。诗人在屋檐边听雨,点点滴滴,其声如琴流转;静卧书斋床上,支枕听雨,始觉雨声清奇有味。这样的意境是闲淡幽雅。后两句急转陡变,写出极为豪壮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就是回忆成都军府生活的。军府晚上常有歌舞鼓吹的盛会。在这种盛会中,诗人豪情发越,竟然忘了屋外响着的雨声。末句极度夸张,惟此夸张,才充分表现其豪放和热烈的感情。总之,这首诗以极端豪放的气概,大胆夸张的手法,为古今听雨诗创造一种壮丽、新奇的意境。

  《醉歌》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

  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

  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

  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

  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

  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

  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