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一、说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学习古诗不能专搞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不说,还使得学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诗文内涵,又占用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消灭了学习的兴趣,又消灭了学到知识的可能性。古诗学习应该做到 “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材处理: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方法来学习课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什么吗?就一个字。(引导生答是爱。)是啊,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生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人间真情”这一单元的学习。第二十课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板书:)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3.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五)、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操在爱中得到升华。
教材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扬州的事,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纯真友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组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这首诗的作者是有着“诗仙”美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及创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情。
让学生背一背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他们比赛背,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难度,让他们听《送别》的音乐,背抒发离别之情的古诗,学生应该能联想到学过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接着,就导入新课。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从题入手,初读古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诗题,在理解“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这个题目当中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应该能读懂“在黄鹤楼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广陵”等这些内容。并相机和学生一起交流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下文的“西辞”。然后我问学生: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分别的、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等等。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法引路,再读古诗。
自读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词句的好方法,教师相机小结,并通过投影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让学生用这样方法试着学习这首诗。
3、交流汇报,精读古诗。
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古诗所表达情感的整体把握。理解诗句意思对学生并不困难,因此,没有必要在这花太多的时间,而是把体会诗中包含的浓浓情谊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想象画面,触景悟情
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难点,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烟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看一组扬州春天的美景图,最后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作者在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除了惜别之情,还有对魅力扬州对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故事铺垫,入事悟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我给学生讲他们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正因为他们之间感情深厚,所以在这么美的“烟花三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只有“孤帆、”“远影”,这时,相机和学生交流:为什么此时李白的眼中只有这些景物?他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在江边送别好友,他心里装只有好朋友,眼里只有好友乘坐的船只。望着好友的船只渐渐消失了,“尽”了,不尽的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情谊,想象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之长,诗人眼中见到的只有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而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不正象征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吗?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读古诗。
现场采访,诵读抒情
我扮演记者,随机采访诗人即学生,问他们“分别在即,你们俩都说了些什么?”“你站在江边,望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在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他们深厚的感情之后,我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委婉悠扬的音乐,用不同的提示语让学生诵读古诗。这样做体现了一个读的过程,从前面的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到现在的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情。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项,也可以围绕这首诗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片精读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从生活出发,以情动人,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与诗文相吻合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埋下伏笔.(这个导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二)、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看这首诗围绕那种情谊来写?
二、读诗解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
同桌互相检查。
指名读,评价。
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读懂为止。
合作交流,相互补充。
6、读明白意思了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在黑板上演示,同学看准确吗?
7、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8、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9、此时是人站在江边会想些什么
10、你怎么才能读出这依依难舍的情谊?
三、我们同学也收集了一些描写离别的古诗。
四、拓展练笔
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将诗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仿写一首。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安徽高考排名177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61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732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舟中晓望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诗词赏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唐诗原文及评析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的翻译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的古诗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和译文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诗鉴赏
孟浩然早寒有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