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修辞手法木兰诗

刘莉莉老师

  对偶修辞手法木兰诗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

  构成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这种修辞格。例如: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些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平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现代文章对的要求就比较宽了。例如:

  (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