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修辞

刘莉莉老师

木兰诗的修辞

  一、比喻

  比喻可谓名门正宗、源远流长,众所周知的《诗经》里面的诗歌采用的赋、比、兴三大创作手法之“比”就是比喻。比喻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将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在格律诗中采用比喻手法目的在于通过提炼出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特性(相似点),然后用一种事物去说明另一种事物,用一种事物的特征去突出另一种事物的相应特征,借此将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将深奥的寓意浅显化,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 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能使其生动、形象、具体而被感知,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宋朝王娇(女)《寄别申生二首》之一:

  如此钟情古所稀,吁嗟好事到头非。

  汪汪两眼西风泪,犹向阳台作雨飞。

  其中“汪汪两眼西风泪,犹向阳台作雨飞”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女主人公与情郎别离时眼泪汪汪、依依不舍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为之动容。

  二、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洁,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有助于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解。

  如明代有位叫景翩翩的女子写了一首《怨词》诗:

  妾作溪中水,水流不离石。

  君心杨柳花,随风无定迹。

  其中“妾作溪中水,水流不离石”一句就是用溪流中“水石不相离”的道理来表达对情人的拳拳深情。

  唐朝诗人李贺留下的咏马诗比较多,也很有特色,

  如: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前两句对良驹的形状、动作进行描绘,表现出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风貌;后两句则托物咏怀,抒发壮志无酬、报国无门的慨叹。作者借马喻人将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感伤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又淋漓尽致,风格凝重、哀婉而发人深思,并再次证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

  三、比喻可使语言文采斐然,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丹心”和“汗青”既表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精湛功底,又进一步渲染了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大无畏气概。

  格律诗中经常采用的比喻手法可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明喻如李白《秋登宣称北楼》之“江城如画里”;

  暗喻如宋·王娇《寄别申生二首》之“汪汪两眼西风泪,犹向阳台作雨飞”;

  借喻如龚自珍《杂诗》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再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探摸总相宜。”

  比喻运用成功,作品则形象、生动而颇具感染力,大家请看: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磁心石在这里比喻了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比喻手法的运用为该诗篇增色不少,借助“磁心石”这个喻体铿锵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忠诚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是典型的硬骨头诗风。

  还有孟郊《游子吟》也是千古流传之典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人孟郊一生潦倒,直到五十岁才谋了一个卑微之职,这时候他立刻想到迎回老母略进赡养之情,这便是该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借助“寸草心”和“三春晖”这样巨大的反衬比喻,唱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母爱颂歌。全诗没有丝毫刻意雕饰,处处清新流畅、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每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引发万千游子的共鸣。苏轼为之曾有评论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二、白描

  白描脱胎于中国画技法名。原意是指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其中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后来被广泛引申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假修饰地、朴素地描写景物,以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外在形象,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通过“简练的笔墨,不假修饰地、朴素地描写”就能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心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这叫“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以简练的笔触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用朴素、不假辞藻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话描绘一景观,形象地刻画了夏日西湖风云骤变的奇景。

  再如:聂夷中·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该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佃户父子俩在田上、山下辛勤劳作而官家坐等仓粒的画面,透过表象深层次地展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老百姓这一深刻主题。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白描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不求细致、只求传神。该手法大多用于山水诗作,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紧紧抓住对象的特征和情态落笔,力求重点突出,主体鲜明。 二是要用准确、简洁的叙述进行描写,不要刻意堆砌词汇。 三是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不拖沓。

  三、双关(隐语)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语音和语义,使所用的词语具有双重的意义。

  比如xx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其中瘟君既指当时的血吸虫,又指社会上一切残害人民的人和物。这种属于语义双关。比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其中的青白,一是指石灰的青白颜色,二是指诗人清白的品质。这种属于谐音双关。

  常用的谐音双关字有:莲双关怜,丝双关思,藕双关偶,晴双关情等。

  双关就是利用词语的多义和同音这两个特点,有意使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表里不同的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的.使用在于加深寓意,使诗歌语言显得含蓄、幽默。

  双关在格律诗中并不多见,只是在表达情爱色彩的诗句中相对突出,而且多采用的是谐音双关。

  为什么古人在表达这类题材时使用双关手法?我想处于封建时代的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开放,观念保守是难免的,所以不会开口闭口就冒出“我爱你”三个字,倘若古人也学着我们今天的现代口吻,这样的言语在当时会被当作登徒子、孟浪儿之流对待,因此古人在表达情爱的时候往往运用“双关”手法,表现为羞答答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模样,这样的诗篇看起来别有一番朦胧美、情趣美。

  大家请看例诗: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吐露婉转,千百年来尤其为青年男女们所喜爱,特别是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天“晴”与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将怀春少女忐忑不安的欲说还羞情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如《玉台新咏·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作者在诗句中巧妙借助“莲子”与“怜子”的谐音关系(子在古文中是对青年男子的尊称),将采莲女对意中人苦苦相思之情娓娓述说在字里行间,将一段男女纯洁爱情表露得声情摇曳、意趣无穷,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情感色彩。明朝袁宏道在《序山修诗》云:“情至之语,自能感人”,难怪历史上有人将《西洲曲》称为中国诗歌史上“言情之绝唱”。

  当然,除了爱情以外别的方面也有双关存在,比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既指石灰的颜色清白,也寓意作者人格清白。大家也请记住,双关往往也和比喻、借代等相关联。

  双关:双关者,一字、一词或一句而兼摄二意,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而感心裁巧妙之法。其法有三:

  一:字音之双关:就本字借为另一同音字,作成双关之意。如刘禹锡【漏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鸿」为「红」,以对下句「白」字。又如孟浩然之【裴司士见寻】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为「羊」以对上句之「鸡」字。

  二:字形之双关:以字形之分合,作为语意之双关。如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诗:「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题凡鸟」之典出自【世说新语】简傲篇:「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康弟)出户延之,不入,题『凤』字于门上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康返,解之曰:『此凡鸟也』」按:吕安所书『凤』字,字面虽称赞,而实乃讥之也,此为字形之双关。

  三:词义之双关:就一字或一词之本意,而引出所欲表达之另一意。如贾岛之【客喜】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由「鬓边丝」引作「蚕丝」解。又李义山之【天涯】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将「啼」字引为「啼哭」之义,而衍出泪湿之情状。又如张九龄之【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高节」与「虚心」,表面上虽是咏竹,其真意却为歌咏「高人、雅士」之节操与襟怀。又如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才大」二字,表面上关顾题目「古柏」,实际乃用以喻人也。

  四、设问

  作者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设问在诗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引起读者注意,并启发读者去思考和体会;二是渲染气氛,使诗文波澜起伏而不呆板;三是强调重点,突出主题。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提出问题,说白了就是吊胃口。在格律诗中设问手法常见方式表现为自问自答与问了不答两种,其作用是:自问自答为了先引起读者兴趣,然后再引出下文;问了不答是为了引起读者去思考,从而留下问题,以让读者去求解;其共同作用表现在从侧面突出诗句中的主要内容。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深思。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最后一句的设问,有两层含义:首先为了让读者对其不幸引起思考,以求得同情,进而引发读者对武则天无端迫害诗人之行为进行谴责;另外从侧面阐释了其品格的洁白无暇,他在狱中的遭遇就是其清白的最有力证明,不需要谁相信不相信。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在尾联第一句的设问,目的是引出下文——归雁洛阳边。本来在民间传说中鸿雁便是传书使者,这里由天上归雁想起托书致家人,愈发地使诗句笼罩上淡淡的思乡愁绪。

  五、夸张

  夸张是指在格律诗创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夸大(极少数时候体现为缩小)事物的某些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体现在:能深刻、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并与作品产生强烈共鸣。

  夸张可以往前追溯到《诗经》,如《邶风·燕燕》之“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泣涕像雨点一样落下,这是比喻的运用,但同样也是夸张的描写。在《楚辞》中,夸张也为屈原大诗人所广泛采用,其大胆幻想和夸张描写的艺术手法对我国后来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乐府诗中也能找到它的痕迹,如《木兰辞》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非常夸张地描写了木兰骑着战马万里迢迢奔往疆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其实征途不可能有一万里,“飞”也是通过形容速度快来表现花木兰想尽快投入战场杀敌的焦渴心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百战”也是一种夸张,主要是进一步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次数频繁,通过夸张来渲染其激烈悲壮的气氛。

  到了唐朝,诗人李白更是喜欢使用夸张手法。据《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称叹的原因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夸张诗句。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歌极尽铺演,天地古今无所不及,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阔大的物象为主,这表明李白非常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以制造离奇的意象,造成神怪陆离、瑰丽动人的意境。据有人统计,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夸张修辞手法的出现有一千余处。因此,夸张就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最显著的特点。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除开李白,在唐朝其他诗人中,夸张手法也被广为采用,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朝安邑坊女《幽恨诗》: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舟。孟郊《秋怀》: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哄哄如殷雷。崔郊《赠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崔颢《题潼关楼》: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使用夸张手法也要注意,夸张尽管有“增强表达效果”之功,但是也不要夸张得太过火,否则会让人有“水分太重”之感,如“白发三千丈”这样的句子就给人这样的感觉。

  六、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方的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1、拟人,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格,在格律诗中用得极为普遍。2、拟物,可以把人写作物,也可以把甲物写作乙物。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比拟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比拟把无形的抽象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如:唐朝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再如:韩愈的《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七、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其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其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互文是诗文中关于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修辞手法,就是上文中省了下文中出现的词,下文中省了上文中出现的词,解读时需要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在古代分为以下几种:

  1、单句互文,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也下马在船”。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的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

  2、对句互文,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如:《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两句诗应理解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彩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这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3、隔句互文,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八、通感

  通感就是把多种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移觉。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表现为具体事物之间相互比拟时的感觉挪用,还表现为将抽象事物形象化时的心灵沟通。

  比如杜甫的“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就是视觉与嗅觉的通感,从修竹联想到娟娟美人,因此细细风来,仿佛嗅到了美女的体香。

  通感是一种很神奇的修辞手法,往往用于那些难状之景,难言之情。

  如: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首诗歌中的“凤吹声如隔彩霞”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再如: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此诗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在“暗香浮动月黄昏”中作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既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

  九、对比(映衬)

  对比就是将两种对立的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有时也拿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能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也能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如今,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繁盛和今日凄凉,通过具体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再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这样,事物的特征就分明地表现出来,省却诸多笔墨。

  映衬:(林正三)以两种相反之事物,互为引用,作成强烈之对比,而加深读者之印象,称之为映衬。

  再如: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千年」与「一日」,已经成为鲜明之对比,而「速」与「长」,更加深其层次。又如: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伟业:圆圆曲)

  「白骨」与「红妆」以颜色作映衬,色彩鲜明。

  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清:易顺鼎诗)

  「黑」与「红」构成强烈对比,董季棠评曰:「末句以数字及颜色作对衬,意境之美,令人神往」。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感事)

  以数字作为映衬,「一」代表极少,而「万」代表极多,对比强烈。

  百里骊山一炬焦,劫灰何处认前朝;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丁尧臣:阿房宫)

  诗书易坏之物,而能经火不绝。反观高大坚固之阿房宫,却灰飞烟灭,形成对比。间亦阐出「仁义不灭,暴政必亡」之道理。

  十、反复

  同一词语或描写的事物在诗中反复出现,叫反复,是民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写出了少女们的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的天然情态。

  比如:网友的《南山牧场即景》:

  碧草蓝天一色看,蓝成碧绿碧成蓝。

  牛羊信步蓝天上,云霭飘忽碧草间。

  诗中反复出现碧草和蓝天两种事物,以及蓝和碧两种颜色,突出表现了南山牧场的特征。

  十一、排比

  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能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达到条理清晰,阐发透彻,结构整齐,节奏鲜明的目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了典型的环境。

  十二、反问

  反问,即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发展之必然。

  十三、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写出了山林无比的幽静。

  再如: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以黄莺婉转的啼鸣反衬深院正午时的寂静、清幽。

  十四、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做下文的开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十五、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