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知识点与重点分析

李盛老师

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知识点与重点分析

  《古代诗词三首》

  一、词语积累

  鞯(jiàn) 可汗(kè hán) 辔头(pèi) 机杼(zhù)

  金柝(tu) 十二转(zhuàn) 百千强(qiáng) 胡骑(jì)

  溅溅(jiān) 箪食(dān) 饷田(xiǎng) 麾下(huī)

  二、作家作品

  北朝民歌与《木兰诗》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其中又以鲜卑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译成汉语,如:《敕勒歌》。北朝民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正是北朝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此诗最初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其“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而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议的统一。“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通俗易懂。其文学理论《与元九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收词572首。

  古代诗词三首·重点分析

  一、“乐府”与“乐府诗”

  “乐府”原来是中国古代掌管音乐的国家机关的名称。早在秦朝时,国家就已经设置了乐府。收集歌辞是“乐府”的任务之一,因此,“乐府诗”里保存了很多民间歌谣。后来将乐府采集的诗辞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乐府也由原来的国家机关名称变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

  二、诗歌简析

  《木兰诗》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诗中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工整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观刈麦》一诗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这首诗将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写事与写心完美统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这首词不受词阕的限制,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所写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这一对照中,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人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