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人与自然观

王明刚老师

内经的人与自然观

  导语:内经属于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华,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它不能被遗忘掉。

  “一节三候,各有讲究”

  四季节气

  自然界有四季更迭,草木荣枯,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景象。人体也是这样,《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其实中国很多根据节气而订立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或者单纯的文化,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百姓生活中为了顺应天地而积攒的关于预防、养生的智慧结晶,在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某些习俗比如说端午喝雄黄酒、夏至吃面条、立冬吃饺子扫疥等,都为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也都是人们感受与天地同律,为适应天地四时变化而在饮食方面做出的努力。中华的饮食文化也是十分博大的,一年四季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对于六气,《黄帝内经》中的排列顺序是风、寒、暑、湿、燥、火”

  感冒与风邪

  感冒最本质的意思,是指感受、冒触风邪,《素问·骨空论》云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也就是说,风邪自外侵袭人体肌表(肺卫),造成诸多卫表症状 :比如恶寒,一阵一阵寒冷,还有身热等感觉 ;另外还可能微微有点汗出,不是大汗淋漓,是微微身上有点汗;还有头痛、头项痛,腰脊强,也就是脑袋和后脖梗子都发僵发硬,而且还疼痛,身体沉重。这是由于风侵犯了人体导致了所谓的感冒。

  风是罹患感冒的关键,因此对于感冒的预防和治疗,都要考虑到风的特点。因此,治疗感冒首先需要的,应当是祛除风邪。当然伴随着风邪一同出现的寒、热症状,也要考虑周全。

  风致百病

  其实,风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最容易罹患的感冒这一种疾病的病因,它还可以导致众多疾病。在《素问·骨空论》中有“风者百病之始”一句,《素问·风论》也提出 :“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也就是说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很多疾病的发病源头都是风,为什么将风定位为百病之首呢?

  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理解的原因,就是风一年四季都有,都会刮,不像我们所说的寒邪,一般情况下只有冬天最胜,火热之邪夏季最胜。风是终岁常在的,所以导致人体发病的机会就较多。

  “冰封”人体的寒

  人体里的云和雨所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凝滞”。所谓的凝,就是寒能够使气体变成液体,使液体变成固体。“滞”,就是滞涩,不流通的意思。

  之所以把寒称为阴邪,是根据它的功能特点说的,《黄帝内经》中说 :“阳化气,阴成形。”

  在人体遇到寒邪的侵袭下,也会有类似形成云和雨的病变。《黄帝内经》中说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浊气在上,则生?胀。”这里所说的浊,可以理解为像云一样的湿和水。按道理来讲,这种水湿属于阴邪,形成以后应该从人体下部的前后二阴排泄出去。可是由于一些病理的原因,这种遇寒形成的.水湿却居于人体上部的胸腔部位下不来,那么这种像云和雨一样、有形的水湿之邪会阻碍胸中之气的输布,这种正常之气会越积越多,就像气球往里充气一样,又散不开,会让人产生胸部胀满或是胸闷的感觉,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胀。

  人体里的冰所致疾病

  寒滞人体——痹证为患

  在中医里有个“痹证”,相信有些观众朋友听说过。通常来说,中医说的痹证就包括我们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性关节炎一类的疾病。

  在《黄帝内经》里就有专篇论述痹证。有一天黄帝问岐伯,“痹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就告诉他,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意思就是痹证的产生主要就是风、寒、湿三种致病因素叠加到一起造成的。但是,《黄帝内经》又根据这三种致病因素主导程度的不同把痹证分成了三类。一类是以风邪为主导的“行痹”,这种痹证主要特点是疼痛游走不定,一会这里疼,一会那里疼,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再一类就是以湿邪为主导的“着痹”,它的特点是关节不光疼,而且伴有肢体酸楚、重着的感觉,甚至还有的病人肌肤麻木不仁;最后一类是以寒为主导的“痛痹”,它的特点就是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疼痛的部位固定,但是疼痛比较剧烈,所以称其为“痛痹”。痛痹的疼痛非常有特点,就是这种疼痛遇到温热刺激疼痛会减轻,遇到寒冷刺激疼痛就会增加。

  “赤日炎炎似火烧”

  暑的致病特点——暑为阳邪

  “暑”这个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者”不仅是指人,还包括世界上的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炙烤的万事万物之意。因此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民间谚语。小暑这个节气可以说是炎热的开始,而大暑则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

  说小暑是热之始,大暑就是热之顶点。所以在《黄帝内经》当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叫做“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而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就是说这暑属于阳,阳刚开始发动以后是属于温的,没那么热;等到热之极致就变成了暑,所以叫盛于暑。换句话说,暑也是热之极。

  另外大家要注意一点,这个暑实际上它是有季节性的,也就是夏天独有的。因此《黄帝内经》当中也说过“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实际上就是说,春天是气温开始暖和,而到夏天暑来临了。这里实际上突出暑的季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