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一、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总结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琵琶行鉴赏的内容
把琵琶行改写成散文的范文两篇
学生会各部门招新策划书
医学院元旦晚会策划书范文
琵琶行鉴赏的内容
把琵琶行改写成散文的范文两篇
琵琶行教案合集10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语文琵琶行教案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人教版高一必修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名师说课稿
历届高考文言文默写考查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模板九篇
琵琶行精品教案设计
鉴赏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理解默写题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