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琵琶女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 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作业: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小结: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音乐赏析】(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 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教师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
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琵琶行》相关知识
1、参见洪迈《容斋随笔》“琵琶亭诗”“白公夜闻歌者”“琵琶行海棠诗”“白公咏史”等条目。
2、“瑟瑟”别解:
明杨慎《升庵外集》:“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今详者多以为萧瑟,非也。瑟瑟,本是宝(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枫叶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咸怪今说之异。余曰:曷不以乐天他诗证之:其出府归吾庐诗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云,‘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蔷薇云,‘猩猩凝血点,瑟瑟蹙全匡’;闲游即事云,‘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太湖石云,‘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亦状太湖石也;早春怀微之云,‘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暮江曲云,‘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诸诗以‘瑟瑟’对‘斑斑’,对‘苍苍’,对‘猩猩’,岂是萧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杨升庵云: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宝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为赏音!而陈晦伯以‘瑟瑟谷中风’正之。夫诗人吟讽,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刘自言声,又岂相妨?而必泥以萧瑟之‘瑟’字耶!杨又引白‘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正之,尤为妙绝。”
──以上摘自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黄子云《野鸿诗的》)
──以上摘自吴熊和主编《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这一篇《琵琶行》仿佛江潮涌处,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须步步映衬,处处点缀,在组织处,在悠扬处,笔意总须层出不穷,并须处处顾到主意,要细腻熨帖,要联贯回护,才能尽长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扩展阅读
听颖师①弹琴
韩 愈
昵昵②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④。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⑤。颖乎尔诚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肠!
注:
① 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
② 昵昵:亲昵的样子。
③ 跻攀:登攀。
④ 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
⑤ 滂滂:流淌的样子。
⑥ 诚能:确实擅长(弹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琵琶行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关于琵琶行教案锦集九篇
琵琶行教案合集8篇
琵琶行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古诗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关于琵琶行教案范文汇总9篇
琵琶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四篇
关于琵琶行教案范文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