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与《蚕书》

王明刚老师

秦观与《蚕书》

  引导语: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与《蚕书》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阅读与学习。

  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诗词,可谓耳熟能详。但世间却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位文学家还曾写过一册在中国农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专著《蚕书》,这本《蚕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蚕桑科技专著,在世界蚕桑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蚕书》犹如一本简明的育蚕缫丝技术教科书。宋元时期扬州的养蚕业已经从“浴种”增健,发展到生理上的择优汰劣,这是我国养蚕技术的一大进步,秦观的《蚕书》则是这一技术进步的最早记载。

  《蚕书》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从浴蚕种到缫蚕丝的每一个操作阶段,作者都作了简明切实的讲述,犹如一本简明的育蚕缫丝技术教科书。如讲述浴种、孵化的技术,作者说明:“腊之日,聚蚕种,沃以牛溲,浴于川。”是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蚕农就要聚集蚕种,先用牛尿将蚕种浇浸一下,然后将蚕种放在河里洗净收藏。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沃以牛溲,浴于川”,实际上是一种“浴种”技术,但“浴种”为什么要在“腊之日”施行呢?用今天的生物工程技术来解释,其作用是利用冬天的低温来选择优良蚕卵,淘汰劣种。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扬州的养蚕业已经从“浴种”增健,发展到生理上的择优汰劣,这是我国养蚕技术的.一大进步,秦观的《蚕书》则是这一技术进步的最早记载。

  另外,从“化治”到“车”这几节,讲述了缫车的结构和用法,对缫车上的几个关键部件,作了特别细致的说明,这也是我国有关缫车的最早记载。文中没有说到缫车的传动方式,从秦观描述的操作人员的动作看,这架缫车是用脚踏作为动力的,这比早期的手摇缫车要先进得多。这不仅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还可以把一只手从摇柄中解放出来,进行理丝操作,有利于提高蚕丝的品质。

  秦观缫车最富创造性、也是最奇特的装置,这便是专业人士称之为“络绞”的机构。秦观《蚕书》中讲解:“车之左端,置环绳,其前尺有五寸,当车床右足之上,连柄长寸有半,合柄为鼓,鼓生其寅,以受环绳,绳以车运,如环无端,鼓因以旋。鼓上为鱼,鱼半出鼓,其出之中,建柄半寸,上承添梯。添梯者,二尺五寸片竹也,其上揉竹为钩,以防系窍。左端以应柄,对鼓为耳,方其穿以闲添梯。故车运以牵环绳,绳簇鼓,鼓以舞鱼,鱼振添梯,故丝不过偏。”整个络绞装置就是为了使丝均匀卷绕,不至于过偏。若是没有络绞装置,生丝就会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无法均匀卷绕。有了这一装置,生丝的卷绕就能在一定范围内来回往返,自动调节,设计构思极为奇妙。

  综上所述,秦观的《蚕书》在中国乃至世界蚕桑史和机械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故学术界认为,秦观《蚕书》的主要科技成就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蚕体生理的定量描述;

  二、对多回簿饲养技术的系统记载;

  三、对缫车的改进。

 

  关于《蚕书》的作者

  《蚕书》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一说认为是秦观之子秦湛。另一派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应该是秦观。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蚕书》,历史上素有争议。焦点有二:一是《蚕书》的作者究竟是谁?二是《蚕书》中所述的养蚕技术反映的是哪个地区?

  关于《蚕书》的作者,有一说认为是秦湛。秦湛,字处度,号济川,是秦观之子。此说以《宋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清人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卷四十有这样一段论说,较为集中地表述了这一派的观点:“(《蚕书》)宋秦湛撰,旧题秦观撰,误也。《四库全书总目》附陈旉《农书》后。《书录题解》、《通考》俱误作秦少游《蚕书》。《宋志》则作秦处度《蚕书》,最为有据。”

  另一派的余嘉锡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应该是秦观。今人黄世瑞在《农史研究》第五集中也有《秦观·蚕书·小考》一文进行了考证,他指出:据《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元丰七年(1084)秦观36岁时编有《淮海闲居集》;作者在《逆旅集自序》中亦云:“予闲居,有所闻辄书记之。”此二处“闲居”一词与《蚕书》前言中“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在语气和笔调上是一致的,从而论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

  据此,关于《蚕书》写作的时间便可作这样的分析:秦观是元丰八年踏上仕途的,此后便仕途劳顿,从未在家乡闲居过了,由此可以推断秦观的《蚕书》写于他踏上仕途之前,也就是编《淮海闲居集》那一年或以前,换言之,《蚕书》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元丰七年或元丰七年之前。另,据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可知,秦观是在元丰六年(1083)著述了《蚕书》。元丰五年,秦观第二次赴京应举,应试落第后曾游洛阳等地,此后便闲居在家,发愤读书,此间著写了《蚕书》。

  笔者认为,《四库全书》收录的陈旉《农书》,在陈旉《农书》之后附录了《蚕书》,而《蚕书》后有南宋孙镛为《蚕书》所撰的跋文,跋文中即认定《蚕书》是秦观所撰。孙镛写跋文是在南宋嘉定七年腊月(1215),与秦观写《蚕书》仅相距100多年,孙镛认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这要比我们今人的考证更为可靠、更为可信,这是从时间上说。若从空间上论,孙镛在跋文中提到“一日,郡太守汪公取秦淮海《蚕书》示予曰:‘子谓高沙不可以蚕,此书何为而作乎?岂昔可为而今不可为耶?’”文中的“汪公”,是指汪纲。“高沙”,是指高邮。据高邮州志查考,汪纲在宋嘉定年间(1208-1224)知高邮军。当时汪纲和孙镛都在高邮,汪纲取出署名“秦淮海”的《蚕书》给孙镛看,说明宋代版本的《蚕书》上即有秦观的署名,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高邮人都认为《蚕书》是秦观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