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稿

马振华老师

沁园春雪教学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作者将思想感情寄予景物描绘之中的写法(即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对“词牌”的深一步理解。 4、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加深对“词牌”的理解。

  2、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1、在阅读的基础上,感悟作品之美,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进行归纳;

  2、体会意境,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领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式及策略:

  这节课的教学是基于“学”与“教”的交互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合作及知识的整合能力,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的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展示雪景图片、及课题】

  二、介绍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课文学习:

  (一)学生阅读,处理相应的字词: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2、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预置字词展示】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一遍。【初步感知】 2、范读全词(朗诵录音展示),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在情境中感知】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学生在归纳中学会抓住意象词】 (三)重点学习与研讨【在学习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景】 学习要求:

  (学生在分组中寻找信息,进行归纳,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总结进行引导板书归纳。)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概括归纳】}

  概括描写

  具体描写 想象描写

  }

  实写

  }

  北方雪景

  虚写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

  分外妖娆 描写、抒情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

  讨论: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③“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④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其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

  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过渡(抒情)

  评古论今评古(议论)

  看今朝----------------------------论今(抒情,议论)

  (1)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2)“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