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三语文《沁园春·雪》的说课稿

孙小飞老师

关于初三语文《沁园春·雪》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是一首词,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史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的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③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所在,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音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3、讨论探究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谈话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开设一堂探究课,在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在投影仪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环节2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环节3自读自悟

  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环节4研读赏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句,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教师将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带着学生品读课文。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环节5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出的北方雪景画面。目的在于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上阕: 北国  冰封  雪飘(总写)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静)

  望: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静)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动)

  想象 : 红妆素裹(虚写)

  五、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