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6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主席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主席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主席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 “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主席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毛主席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师:昨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三句词,关于学习三种境界。每人分别写出一句。(有学生举手)三位学生上台板演。默写正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这几位同学的字迹,大家发表评论(学生开始评论)
师:字如其人,XX同学的字写的端正,一笔一划清晰明白,平时为人仔细踏实,这位同学的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性格可能比较随意。有时候我们从细微处可以窥探人的一些性格。
我们来看一幅书法作品,猜测人物的性格。(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毛泽东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
师:成吉思汗中的汗都没念错,不错不错。
生:老师,我们是背出来,实在看不懂这些字。
师:哦,这是实话实说,老师也没有完全看懂。通过这幅书法作品,你们还想说什么?
生:我看到了狂放的性格,很有霸气。
生:能放能收,拿得起,放的下。浪漫,潇洒。
生;有领导才能,具有领袖气质。
师:你很有预见性,你的想法和当时另一个大人物不谋而合,谁?
师:不知道啊,蒋介石啊。(生笑)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诗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这时多么宽广博大的胸怀啊!这样的胸怀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师生朗读,渐入佳境)
师:毛泽东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这首诗开头被评为毛泽东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怎么理解?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
师:够大胆,敢怀疑,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看来名人这样写是倒装句,不是病句。为何要用倒装?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毛泽东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毛泽东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发的陈独秀的不满和嘲笑,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正所谓沧海横流
生:方显英雄本色。
师:好一个淡定哥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于是乎,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他眼中的景物有——
生:山中的红叶。碧绿的江水
生:前进的船和飞行的老鹰,还有游动的鱼。
师:这些景物用一个字来领起,哪个字?
生:看
师:这个字叫做领字,看的内容到——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很好,一般写秋天吧,是这样开头,看黄叶飘零,树林红了。还行吧?
生:气势不足,太有沧桑感了。
生:词中万山红遍说明范围广,数量多。气势大。
生:层林尽染,多有劲啊,写出红得层层叠叠,有层次感。
师:其中有个字用得挺传神的,你认为是哪一个?
生:染
师:好在哪里?染这个动作我们模仿一下,比如染发的动作(生模仿)
生:有一种动态的感觉,红色好像一样一层层铺过来,视觉的冲击力强,
师:理解的不错,说说其他的景物。
生:碧绿的江水江中,船在奋勇争先,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画面热闹
师:给你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描写景物时,诗人的观察角度在变化?
生:远眺和近观,角度变化,这样景物显得有层次。
师:其他的景物说一说。
生:翱翔的老鹰和自由游动的鱼。
师:打住,说老鹰翱翔我们可以理解,用鹰翔长空还是鹰击长空?大家发表看法。
生:翔字比较温和,翔字是说老鹰在空中停止滑翔,显示姿态的优美。而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这里要写出鹰的气势,用击字好。谁能解释鱼翔浅底怎么回事?鱼怎么用鸟的词语呢?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对,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写出秋天的不同之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师: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这样的有特色秋景,是否又有别的意义?按照常理,一般在深秋,叶子是黄黄的,江水是浅浅的,为何毛泽东的眼中却完全不一样?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满江的水不一定是眼前所见,而是心中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就像江水翻动。
生:红色象征火热的激情,象征蓬勃的革命,也象征毛泽东内心的豪情,所以在他眼中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生:鹰击长空,可以理解革命运动的高涨,
师:对,诗言志,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知音,一见钟情,借此秋景,宣泄心中情怀。表面上赞美秋天无限生机,实则赞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作者心里一高兴,喜悦之情自然流于笔端。感叹万类
生:霜天竞自由,
师:这些景物的灵魂是——
生:自由。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生:没想过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这是说年龄特征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这是有实际行动,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是的,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很忙。毛泽东同志和他的亲密的战友们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度过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就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于是,一句最昂然最高傲的诗诞生了,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什么是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是封建时代一般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
生:就是指反动军阀,把反动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师:的确,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
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也不怕出危险。我可不敢去,你们敢不?
生:说明毛泽东强健的体魄,斗志昂扬,是游泳高手。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师:是夸张,即使是孙杨也不可能浪遏飞舟。毛泽东说过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毛泽东一生的最爱。
师:既然能到危险地方游泳,只能说哥游的不是泳,是斗志,是精神,是不屈。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一、教学设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毛泽东写的诗词,一定被他伟人的气度所折服。以诗言情,抒情达志,毛泽东也不例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请大家首先看到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生:染、击、翔……
师: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击”改为“飞”好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生:“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生: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生: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师: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师: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生:“忆”。
师: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生: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生: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设问)
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爷爷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爷爷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爷爷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
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爷爷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
板书:
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
板书:
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
板书:
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
板书:
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毛爷爷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
板书:
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爷爷
展示领起:看、忆
答辩缩略:激(浊)扬(清)
探究比拟:击、翔
朗读活用:粪土
运用故问:自问自答
诗词教学内容怎样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怎样处理恰当?《沁园春。长沙》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诗词中特有的形象性,简练性,音乐性如何落实?这些都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长沙》这首词,我们总会大讲特讲诗词中豪放大气的风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而少讲或不讲这种风格和胸怀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呈现的,如果丢失了语言形式,无异于买椟还珠,词中作者的主观情绪,语言变异,想象夸张,无理而妙,这些关键点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只限于皮毛,流于表面,只记了譬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类的术语,而没有真正进入诗词的内核和文字的奥秘。《长沙》这首词有一种气势,读着读着会让人激动起来,能把人托起来了,也能把人带进去。腾云驾雾,石破天惊,纵横驰骋,自我任性。本人上了好几遍,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总想做到所谓的满意甚至完美。
红字是设计意图,应该是有道理的。
(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毛泽东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同一个词牌名引入,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亲切熟悉,从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人物的心胸和气度,也为文本讲读做情绪的铺垫。)
师:据说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词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如此博大胸怀,冲天豪气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诗词朗读,初步感受,这一环节很重要)
师:毛泽东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有人把这首诗的开头评为毛泽东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认可吗?(课文开讲就直奔语言形式)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句子颠倒了。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但为何要用如此处理呢?(注重诗词的形式,比如倒装,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内容和情绪表达的需要,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的语言形式一定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意蕴,得好好留意)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毛泽东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诗词教学中,词语的精炼、恰当如何体现,最好的方法是换词训练,真正理解“只有这个词”在语境中是最恰当的,或者这个词是独一无二的。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向语言走去,语言向学生走来,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毛泽东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毛泽东摊上大事了,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我的地盘你做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此段材料的引进是铺垫和启发)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现实的环境的险恶,只能独自一人来,否则目标太大,自投罗网。
师:独立两个字显示了年轻革命者的从容坚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诗词是抒发人物的情志,但又不能赤裸裸的表达。往往通过外在的事物来传递内心的情绪。而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对景物进行变形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能不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讲解)(这一段的讲解是上阕中的关键,词语颠倒、主观情绪、想象变异,走的是语言品味的路线,一直走到底。)
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原话来回答。
生:竞自由(先抓整体感受,而后赏析,这是一种演绎的分析法,或者先分别概括,而后总结,这是归纳的手法。词中的景物特点明显带有人的情绪,且显而易见,所以用演绎法,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较合理,)
师:非常贴切。作者写景,确实带有主观情绪,如何来写出竞自由的。结合诗句说说。
生:作者看到的是万山,但事实看到的不可能是万山,十座山差不多了吧,是想象。
师:好,注意万山后面是红遍,毛泽东写词就是狠,你看,万山要红就要
生:红个遍。
师:层林要染就要
生:染个尽
师:江水要碧就要
生:碧个透
师:这里的遍、尽、透和万、层、漫相互配合,带有主观的情绪,这是描写中的极致,眼中秋色斑斓生机,胸中豪气汹涌喷发,这是另一种的自由的力量。(这就是走进语言的内部,不是空对空的胡乱的分析,是咬文嚼字的品鉴,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深深扎进语言文本的土壤里)
师:百舸争流中的舸什么意思?
生:大船。
师:当时江上真的有这么多的船嘛?(停顿),不怕交通拥堵啊。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船多,奋勇争先,你追我赶,才能争流。
师:画面给人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这还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当然里面有想象的成分。
生:鹰击长空中的鹰也是想象吧?
师:为何要选择鹰呢?(停顿)选择燕子或其他可以吗?
生:鹰是强有力的威猛的象征,有力量,充满阳刚之气,符合毛泽东的气质。
师:你说燕子太温柔,呵呵,毛泽东就是鹰的品质,不怕风雨,敢于挑战。很情绪化吧。正因为是鹰,下面相关的动词是
生:击。
师:你能模仿鹰击这个动作吗?(这个环节很重要,是语言训练)
生: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因为是鹰,所以必须击,这样有气势。而鹰必须生活在
生:长空。
生:长空很空旷,鹰可以自由翱翔,搏击。
师:所以鹰是自由的,他可以在长空中搏击。鹰又是快乐的,长空给了他用武之地。刚才说的是天上搏击的强势的鹰,说一说水里的鱼,这里的鱼很奇怪?哪个字?
生:鱼怎么会飞翔呢?翔应有翅膀吧?
师:翔字动作模仿,(学生模仿)鱼有没有翅膀?这可能是个科学问题。(这就是语言教学的活动,平时是最容易忽略的,)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
生:鱼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鱼翔深渊或深底可以吗?
生:浅底给人的感受鱼游的很轻快自由,自在。无拘束、无拘无束。
师:好,明明是可以用“游”,而偏偏用了“翔”,这是词语的变形。一句话,在词人的眼中,所有物体的存在是自由的,船是自由的,鹰是自由的,鱼也是自由的,相互之间平等相处,互不干涉,自由,自由,一切都自由了。
师:有个疑问,湘江到底是浅还是深?一会说满江,一会说浅底。怎么回事?(此问题有难度,可讨论)
师:这就是诗人的特权,他需要江水浅就浅,江水深就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任性,这就是诗词的特权。
师:总之,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语言分析后,及时总结,点题升华环节不可少,不能忘了对语言形式的品赏这个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不到位到相对准确。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不可少,它是直观可感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比如学生可以模仿击、翔的动作,有时比老师一味的讲效果要好的多。可以深化浅显的认知,优化零碎的分析。如果缺少整合,文本解读容易滑入“零碎敲打,肢解分析”的泥淖)
师: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通过想象夸张,变形变异,达到无理而妙的诗歌境界。其实,优秀的诗词都是不讲道理的,谁见过白发三千丈,谁又能我欲乘风归去,都是不合常理的。但就是妙不可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引进相关诗歌,为下文的反跌铺路)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学生朗读)
生:怅后面停顿,读出忧伤和担心
师:对,忧伤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个人吗?
生:对国家,对不自由的人而忧伤。
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这就是有志青年的境界和抱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追问技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相辅相成,追问是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通过追问,更加海阔天空,豁然开朗。这就是思维训练)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声朗读)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其中的谁到底是谁?(环节间如何过渡)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书生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确实是这一类人。上阕写景为主,下阕是回忆往事,怀念朋友。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它的名字就来自这首词的下阕,大家猜猜,是哪几个字(学生自由说,各种答案都有,经过讨论都认定恰同学少年最恰当,最能体现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师:那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出示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说说哪个是青年毛泽东。(学生指出)(这是一个怎样引用外部资料的问题,关键是要合理合适,不要过多,勿喧宾夺主,用的不当,易冲淡文本,是绿叶衬红花,不是绿叶夺红花,引进的资料是养眼的小三,但不可越位,绝不能上位。)
师:年龄特征
生:风华正茂
师:行动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这是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激励。人生为何有意义?因为你曾经奋斗过,努力过。(出示在长沙办革命报纸《湘江评论》出示(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师:年轻人拿起笔杆子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毛泽东满怀激情的写道
(出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号)
师:刚才老师出示的材料和词中想表达的意思很接近,是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粪土是
生:把什么看着粪土
师: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功名富贵。
师:万户侯指达官贵人,军阀之类。是借代手法。连起来的意思是
生:青年把反动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生:藐视它们,不怕他们。
师:这就是领袖的气质,藐视一切反动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毛泽东后来有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多有气势。
师:类似的内容,散文化和诗词的写法,你更欣赏哪一段?(学生活动)
(引用这两则材料,一则在于材料的内涵和《长沙》下阕的思想很吻合,二则两者之间文体差距大,散文化的评论,相对直白,缺少形象含蓄,而词讲究精炼。可以通过比较来突出词语言的特点,精炼性和含蓄性,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诗词语言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材料的引进,是比较冒险的,易引火烧身。要避免过度引进冲淡文本主体,也要避免进来的材料不痛不痒。外在资料,就是与文本的无缝对接,相得益彰。所谓选择时机,借力打力。)
师: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是一群既有理想又有行动的有志青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真正的主宰,就是所谓的风流人物。
师: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什么事?
生: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如何写游泳?为何偏偏提到游泳?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生:游泳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象征一种斗争的精神。毛泽东说过一句最具奥运精神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到了老年也喜欢游泳。游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斗志。
师:象征和夸张手法,很好的写出伟人的精神风貌。换而言之,年轻的毛泽东的志向必须用极力的夸张和直观的象征才能体现。他在号召鼓励自己和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浅谈劝学教学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沁园春 梦孚若原文及赏析
孙权劝学的感想和启示
浅谈劝学教学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沁园春 梦孚若原文及赏析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孙权劝学的感想和启示
荀子劝学教案
劝学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寄稼轩承旨原文及赏析
劝学英文翻译
劝学教学设计三篇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原文及赏析
沁园春·斗酒彘肩原文赏析2篇
师旷劝学阅读答案
劝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