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

张东东老师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2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再过8天,12月26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115周年的诞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青春年少之时。这首词被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毛泽东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