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再过8天,12月26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115周年的诞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青春年少之时。这首词被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毛泽东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采桑子重阳》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习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此时的毛泽东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习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习,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学案
孙权劝学翻译搞笑
劝学读书体会
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孙权劝学导学案
荀子劝学原文翻译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