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默写题附答案

李盛老师

荀子《劝学》默写题附答案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分享了《劝学》默写题及答案,快来看看吧!@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

  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

  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5. “ 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

  是: , , 。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 , , , 。

  10.荀子《劝学》说:“, ;,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 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

  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劝学》简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