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述自己的散文

秦风学老师

关于描述自己的散文

  我生于八零年代的苏州,出生时没有什么传奇,比如,天上忽听惊雷,突然狂风大作,或是天灾人祸频频,抑或出现什么类似于“龙”的东西。但是,母亲生我,也不是极平静的,她选择了那时较为“非主流”的剖腹产。

  在我迷迷糊糊之间,确乎进入了九零年代。九零年代,什么都好,就是太“快”,什么都快,人们讲话快,走路快。那人赚钱快,那人赔钱快,那人跑得快,警察追得快。那房子造的快,那房子又拆的快。那歌曲流行的快,那歌曲又让人忘记的快。那电一影明星成名的快,那电一影明星被埋没的也快·····

  九零年代虽可以用一“快”字而冠之,不过,在那个年代,我也确实偷偷地抢下了些许回忆。其实上述的那些“快”,都是在城里的,与我们这些乡下人理应毫不相干的。在那年代,如若不是我家里人爱去城里捕风捉影 ,那么我当然不会感知到那城里何以“快”的。

  九零年代的苏州城里,应该用面目清俊且饱读诗书的秀才来形容,那么苏州城外的乡下呢?理当用“下里巴人”来形容,不过对应“饱读诗书”的“目不识丁”的话,要好些许,毕竟,新一代的农村人一般都认字,认自己的名字,认儿女的名字,认存折的数字,要不怎么说农村人实在呢?农村人的实在,当然是对应城里人的 “客套”的,所谓客套,无非是虚无,譬如,城里人见面打招呼会问:“你饭阿吃了啊?”说完,他心想:“假客气不要碰到真老实”。乡下人打招呼就不一样了: “你阿吃饭了啊,我还没吃呢,你没吃的话就到我家去吃一点吧。”乡下人是怕“真老实碰到假客气”。我才识学浅,只能用一言而蔽之:城里人务虚,下乡人务实,古往今来已有之。

  到了二零年代,我这半转的脑袋着实跟不上了,“快”倒是与九零年代相差无多,就像启动火车一样,开动了只会越来越快,不过这种“快”,是我完全可以适应的,即如坐火车,开始慢,心烦,提速了,开心,继续加速了,就兴高采烈了。我这脑袋跟不上的倒是“颠”,如若把我杵在那,不动,不说话,没关系,不过得管口饭就行;倘若把我倒过来,丢那,那我连吃饭的权利都没有了。这些所谓的.“颠覆”,着实让我寝食难安,因为我必须重新扫描自己,或者像电脑中毒那样,“系统重装”一遍。可是,我不是电脑啊,我的“系统”自认安好,因为我至少能分辨:善恶,美丑,男一女,哪怕最关键的喜与悲呀!

  老子有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还是走自己的路吧,嬉笑怒骂,过眼云烟,这世间本来就是一场笑话,管他是福是祸,何必去当真呢?这辈子,最令我欣慰的是,我走过了许多路,走过了正路,走过了弯路,走过了从学的路,走过了从商的路,现在迷惘地走在这条荆棘密布的文学路上,这对于我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但是我庆幸,从零九年到一零年我已创作了近百篇作品,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无可替代,无法复制,虽然不上台面,但都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晶!

  最后,还是引用我那篇散文的题目吧: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