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中的童年散文随笔

阿林老师

粽叶飘香中的童年散文随笔

  阳光灿烂的中午,母亲在晾晒新打的粽叶的时候,我才惊觉端午将至,这翠绿的粽叶把我带回了无忧的童年。

  也不知道是谁立下的规矩,一到传统佳节,那准有好吃的,你看: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立夏吃蛋、端午有粽子……现在的孩子对此可能不屑一顾,但对当时的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算着,盼着;盼着,又算着,就等着节日的到来改善伙食。那时连一碗白米饭都舍不得煮,往往掺了杂粮。粽子的原料可是白糯米,条件好的还加了红枣、花生或是红豆,我对此早就垂涎三尺。我想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是很难知道吃饱饭的幸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包粽子是技术活,只有大人们来干,但“打粽叶”这样的粗活小事,交给我们这一帮孩子就行了,不劳他们的大驾。粽子的诱惑力太大,按耐不住兴奋的我们,早就相中了地方。

  我们这里是黄海滩涂,河港纵横。最不缺的就是芦苇,细长宽大的芦苇叶是包粽子的好材料,取材也方便。那成片成林的芦苇,一望无际。一个芦苇荡接着一个芦苇荡,漫铺在滩涂上。这种情景,真的像《诗经》中所说“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的景象,也真的让我佩服古人词汇的丰富。密密匝匝的芦苇就像成千上万的士兵,手拿长枪,列阵于沙场。风大的时候,芦苇丛摇动着,那是一波接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沙啦啦”的声音不绝于耳,好像在做一场气势恢宏的团体操表演一样,又像是体育馆内那庆祝进球时所掀起的人浪,此起披伏。

  小三舅和我们几个小伙伴撑起放鸭的小船,一路晃悠着朝目的地进发,附近已经被人“打”过了,我们是不屑还在这边“打”。看着水中才长出两三片叶子的浮萍,不时地顺着水流,流淌在船的两侧,不由地让我想起《诗经》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一路之上不缺的'是笑声。不是在这发现了一条水蛇,弯曲着丑陋的身子在水中游着;就是在那看见几只野鸭,不过它们太机灵,离老远就窜进芦苇丛,一会就不见了。见到最多的肯定是芦苇鸟,在芦苇丛中窜来跳去,叫出了婉转动听的声音。掏鸟窝那是顺手的事,让我惊奇的是鸟蛋的色彩居然五彩缤纷:有纯白色的,有浅绿色的,也有翠绿如玉,也有像红宝石,有的蛋壳上还有花纹……

  到了地头,有的跳上岸,有的就在船上,一个个都兴奋地“打”着粽叶,专挑那又宽又长的芦苇叶,芦苇杆上面的叶子太嫩太小,且不结实,根部的太老又不长,芦苇杆中上部的叶子才是最好的粽叶。我们可挑剔的很,有时为了一张叶子,把芦苇杆拉成了弯弓。“打”了一张又一张,直到把手掌撑爆,才将手中的粽叶头尾弯曲在一起,用线扎起来,做成一把,扔进船舱。顽皮的在做好的粽叶把中间用线一穿,直接挂在脖子上,就像和尚胸前挂的佛珠一样。

  回来又是一路欢笑。有的用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并折了一根芦苇,去了叶子,只留下芦苇头部的两张叶子,当成红缨枪,站在船头放哨,那神气又好像是得胜回来的士兵,一脸的得色。也有用芦苇叶编成哨子,看哪一个吹得响亮,技术好的,吹得悠长而响亮,技术不好的,吹了半天,脸涨得通红,直吹响那么短促几声。更有巧手的,用芦苇杆制成芦笛,得意洋洋的显摆着。小三舅只用一张叶子,放在嘴边,就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小船悠悠,笛声悠悠,水光潋滟,蓝天白云映在水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片片粽叶里蕴藏了我多少童年的梦啊!又是一个粽叶飘香的季节,我又一次沉浸在那无忧快乐的童年里,久久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