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文浩先生散文

李盛老师

又见文浩先生散文

  我们文科支部组织活动,去岱山参观金维映纪念馆和博物馆。车到东沙,从中国海洋博物馆出来,同事说,这里还有书雕城,该去看一看。我马上就想起了钱文浩先生。我知道,书雕是文浩先生创造的一种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雕塑艺术啊。

  其实,我对文浩先生本不熟悉。应该是五年前吧,市档案室的沈主任很有兴致地对我讲起书雕和文浩先生,让我顿生一睹为快之感。好在沈主任爽快,办事立竿见影,马上决定引我去参观。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我走进了那时在定海昌国路161号的“文浩轩”。一楼两间大的空间,琳琅满目陈列的全是各种根雕艺术品,三面墙上挂满了一幅幅书雕珍品。在沈主任的叫声中,疾步出来一个身着蓝色工作服,大约五十开外年纪的中年男汉,身材有点高大,显得结实有力,国字脸盘上洋溢着欢笑,迎上前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文浩先生。大概一个星期后,我带着我的朋友又去参观了“文浩轩”。我们都深深为这独特的艺术所震撼。就是那次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走近书雕.》,在《舟山晚报》刊发,意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后来由于人事繁烦,也没有再去拜访文浩先生。记得前些年,车经昌国路,见旧时的“文浩轩”,小楼似乎已是物是人非,几丝思虑爬上心头,常常扰扰不安,却因杂务缠身,无从去细问追寻……

  如今,就在这冷落的古镇,他在艰难地发展着他的理想……我有一种冲动,我想见他。

  于是,我们来到了坐落在东沙的镇口的中国书雕城。这是新建的院落,院外境界开阔,门前华表挺立;房宇朱阁画厅飞檐翘角,马头墙粉壁黛瓦,形式古调,面貌却是崭新。跟海洋博物馆门前的陈旧寒伧狭窄不同,但却也静若禅境,没有一点声音,也似乎没有别的游人。

  同志们都进入里面去参观时,我请门口的检票员挂通了文浩先生的电话,我报上姓名,他似乎还记得我,马上就说,现在有点急事马上办好过来,叫我先参观起来。我没有去参观,只想在大厅里等着。大厅空间很大,很雅致地陈设根雕座椅、佛像和几副书雕楹联。不到半个钟头,他真的过来。依然高挺的个子,在黑底白色竖细条衬衣的包装下,健朗之间似乎有几分飘逸,大概才理不久的平头张扬着坚强,镜片后闪烁的`眼睛涌动着机灵之中漏出些许疲惫,脸上洋溢出来的热情让我一下又想起五年前的相会。时间也许真的无法磨却真诚交结的情谊。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他告诉我刚才正商量书雕城系列工程开拓方案。说着就拉着我走进了展厅。在一个又一个展室徜徉,在一幅又一幅作品前赏阅。他的介绍,把我带入历史,带入书法,带入人性,带入文化境界之中,带入到书雕的特殊表现之间。这是何等高雅而有气韵的艺术展。名家联语,别出心抒;大家书法,千姿百态;帝皇手笔,别有洞天。有的厚重深沉,有的高旷奔放,有的大气磅礴,有的飘逸潇洒,有的严谨端庄,有的奇曲别致,有的藏巧于拙,有的则秀丽如描……经过书雕创造,不但这种特色充分呈示,而一顿一错一提一折,力的贯注,锋的运转,气的流抑,都被具体生动形象而立体地表现出来。于是,那书写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平面形体,而是流动着意蕴,起伏着心绪,奔放着情意,呈现活的形情态,富有生的气韵,显示三维形状。别有引人魅力。这实在是对书法的一种提升,一种挖掘和再创造。

  同事们纷纷围在文浩先生身边,眼睛里似乎野闪出了追星族的光彩。文浩先生热情地回答着他们提出的或外行或入门的疑问,不时指点着书雕上的立体形态评说书写者当时的心情,雕刻刀锋形状表达的意蕴。是啊,这是一种精细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书雕不仅要功夫,同时也要有情思。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里,物欲至上的时尚下,能够静下心来,坐于空室,面对冰冷的木板树根,安心于墨迹雕琢,没有一种抱负,没有一种超越可能是很难实现这样的事业和追求。我感到了文浩的心是热的情是欢的,于是那冰冷的木板树根就有了勃勃生机。看着他短短的头发根根清晰,也许这就是他意志的体现,顽强的标志。

  走出书雕展厅,他又带我们进入另一个庭院,那里是根雕展厅,那不是一般的根雕,那是大型的根雕,千年巨樟之根雕就了百凤朝阳,百年应沉木根塑成了万紫千红百卉图……那形态的生动逼真,那形象的栩栩如生,那造型的气势鸿浑,用不着再细细描述。这是顶尖的根雕艺术,那几尊石木相抱的图景更有神奇的感觉。这里紧紧排列的一个个根雕,哪一个不是价值万千啊。他告诉我,当时是用人工把这几十吨重的巨型根雕,艰难地运送到这里;要使它不受损伤,是在是太不容易了;现在这样一个大厅,陈列了这么多根雕,显得拥挤,也很难在进行其他的包装,那种展示的特定的美感也是又到影响。但不管怎样,毕竟已经有了这么个气候,有了这么多关心支持的领导和朋友,一步步来吧。他说有人愿意给赔一千万再这里的投资资金,叫他到省里去干事,他没有接受。他说他只想搞出一个大事业来,他不会安闲……

  在展厅里文浩先生跟我们合了影,我们的同事还纷纷叫他签名,那一种热烈的场面,他似乎有点感动,我看到他镜片后眼角的湿润。他一直陪我们在书雕城外面留影完成。我和他握手告别,他只说了一句,有机会再来。我说,会的,一定。他站在那里,一直等我们的车子离开,才转身。

  我们的车离开了书雕城。车上同事们议论纷纷,小邹称这实在是高深的艺术,小窦说这很有文化品味啊。小盛说,可惜这么好的艺术展在这太偏僻冷落的地方,有点浪费,城市里怎么不接受啊?小柴说,让学生都来看看是一种中国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感悟,很合素质教育的,可惜太远了。于是,大家有了一个一致的希望,书雕城能回到城里来,让他向更多的人展示它的风采。也许这意不可能,也许不久就能实现。因为我相信,文浩先生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