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烩面散文

张东东老师

吃烩面散文

  河南人爱吃面,烩面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烩面吃起来也很好吃,大大的碗,让你一次吃个够,主要是个量和味,几乎家家都会做。

  最值得回味的一次吃烩面,是在高中的时候去洛阳安乐窝办事,在一个小饭店里大哥带着吃的一次烩面。那面条很厚很长,看着好像咬不动,可是狠劲的咬下后,慢慢的咀嚼着,很有劲道,很香,汤也很鲜美,好像面很少,没几下就吃完了。到现在还在回味着那面条的滋味!好吃!难忘!

  最早吃烩面的记忆是小时候在家里,父亲高兴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做烩面的过程要持续几个小时,从和面到准备往锅里放一切干菜,这个准备的过程很麻烦,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那时的感觉吃烩面就像吃山珍海味一样好吃。因为那时人穷,饭店也少,家里改善生活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父亲要做烩面了,面要选上等的好面,很白很细的那种,家里往往去磨面时把那中间的好面摘出来以备后用。先把面用盐水调料和上,然后上街买肉。再去地里薅点葱,青菜之类。回来后就去上屋他的.百宝箱里(也就是抽屉的下面的仓库里),翻出只有过年时才吃的木耳、黄花菜,海带,放进水里泡着,发好后把杂物清理干净,这样一折腾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父亲再找点粉条末让我慢慢的一根一根的挑选着,里面很脏,好多杂物,我都想偷偷的倒掉,可是摄于父亲的威严,只好很不情愿的应付着。

  这一切做好已经快要中午了,父亲开始炒菜,父亲炒出的菜很香很好吃,火候掌握的很好。随着碰碰嚓嚓的铲子搅动,一会儿满满的一锅烩菜便做好了。再添上一锅水,把柴火烧的旺旺的,我烧着火拉着风向,火借风威,火苗嗤嗤直往上窜,热气一会儿便把锅盖吹起老高。父亲在大柿木擀面桌上,把和好的面用力的擀着,随着擀杖的滚动,面慢慢的变的很薄很薄,成了大大的一张面纸。把这张面纸再用擀杖卷起来,慢慢松动擀杖,面徐徐落下,面慢慢的均匀的折叠起来,再用切菜刀切成小条。然后拿着小面条慢慢的往长处宽处拉的薄薄的,拉好后便放入锅里,任意的煮,就像皮带一样,宽宽的,白白的,在水里游弋着。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便是拉面条,一根面条在手里玩着,软软的,愿拉多长就多长,想撕多薄就撕多薄。

  满满的一锅面条已经煮熟,再把炒好的菜放进锅里,马上香气四溢起来,黑的黄的白的绿的,看着就让流口水,闻着更是垂涎欲滴。盛上一碗慢慢的品着,嚼着,面条津津的吃着咸香可口。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父亲又开始了的演说:这一碗要是在街上的饭店得三块钱呢!那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在街上卖饭一般。我们没心思听父亲的话,贪婪的往嘴里扒着,赶紧吃完再去锅里盛下一碗。

  在北京,河南烩面很不好找,越是寻寻觅觅越是找寻不见。一日无意行走在北五环的一个偏僻的街道上看见了一家烩面馆。进去吃了一次,感觉倒货真价实,宽宽的面条吃着津润滑溜,里面还有粉丝黄花菜和木耳,汤也很好喝,其实现在的烩面一般的饭馆只是加点肉和面条而已,像这样精心制作的饭店还真的很少。

  这次从深圳回来到新郑,老同学驱车去接,到郑州最有名的“萧记烩面城”给我接风洗尘,吃家乡饭——烩面。里面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已经座无虚席,只好和几个人拼桌而食。可是闻名不如实践,吃了那么几口便没有食欲,仅是一碗的面条而已,面也难以下咽,搅动了半天还是满满的一碗,把点的菜全吃了。什么烩面仅仅徒有虚名罢了!出得门来看看金子招牌还有书法家范增的落款,哎!现在都要门面的虚华,饭菜的质量堪忧。

  家里饭馆的烩面远没有以前做的好吃,都是图个经济效益,面多多的,味道嘛凑合吃饱算了。每出去吃一次心里不舒服一次。细细想来还真没有自己在家做的好吃,还是自做自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