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的散文

李盛老师

捉知了的散文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村经济条件相对很差。我的家乡在北方农村,乡里坊间传诵着一句顺口溜:“白薯面当细粮,鸡屁股是银行!”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那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白薯也叫红薯,它产量高,但热量不高。现在虽然成了城乡居民保健食品中的上乘佳品,可那个时代却是老百姓生活的基本口粮。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白薯。蒸白薯吃烦了,人们就将生白薯切成片,晒干碾成白薯面,和面后再做成什么“白薯面汤”“白薯面粥”“白薯面饼”“白薯面饺子”“白薯面隔豆子”……哈哈,名堂很多,都和白薯有关,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白薯面当细粮吧”。

  “鸡屁股是银行”则是那时的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集体制经济,一年到头的收入就靠挣工分年底分红,好的家庭能分到百八十块就算是“暴发户”了,多数家庭也就分个十块八块的,还有不少家庭要倒掏钱给生产队呢。你说,平日一家人的油盐酱醋钱咋办?家家户户一般都在自家院子里养些柴鸡,下了鸡蛋也舍不得吃,都拿到供销社去换钱。这家里的生活用钱就全靠这鸡屁股了!

  说起养鸡下蛋,就自然想到了小时候捉知了。那时每家都养鸡,少的几只,多个十几只,一般都是散养在自家院子里。要想让鸡多下蛋,就得多给鸡喂食,家里有限的粮食还不够人吃呢,哪能舍得给鸡吃!夏天,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就去树林里捉知了。知了,这东西蛋白质含量很高,是鸡的最好饲料。鸡吃了它,不仅长得快,长得健壮,而且下蛋多,蛋的质量也好。

  知了一般都爬在树干上或树枝上,据说以吸食早晨的露水为生。夏天随着太阳升起,它就开始活动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好像世上的事情它什么都知道了,连绵的蝉声不仅委婉悠扬,而且优美动听,仿佛就是在炫耀自己美丽,宣示着自己知识的渊博!可知?这叫声,恰恰也暴露了自己的目标,给小伙伴们捕捉它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寻着知了的叫声,小伙伴们不顾烈日高照,穿着短裤,甚至光着小脚丫,兴高采烈地拿起长长的竹竿或高粱秸秆去套(粘)知了。捉知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马尾巴上长长的发丝结成单活结,环端向上,环的另一端系在杆头。用时将竿子高高举起,单环轻轻地靠近知了的头部,当知了一边叫一边向前爬时,它就不知不觉进了圈套,此时将竿子快速提起,随着扑扑啦啦的`翅膀声,知了就被俘虏了!另一种方法是用一根光洁的桑条,一端固定在竹竿上,另一端将蜘蛛网牢牢的缠绕在一点,适当的沾些水,那蜘蛛丝黑乎乎就像粘胶,用法是悄悄的将竿子举起后,轻轻的把蜘蛛胶对准知了翅膀,再顺一个方向转动手里的竿子,这样就牢牢地粘住了知了。尽管汗流满面,半天下来,一小布袋知了就满满当当的了!呵呵,家里饲养的鸡又可以美美地吃一顿大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