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治河工程经典散文

刘莉莉老师

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治河工程经典散文

  在沈吉铁路线上乘列车或驾车行驶在沈吉高速公路上,路过北三家乡,遥望南山脚下,浑河绿波荡漾,紧依着长长的河堤如一条碧绿的锦带向西飘去;东半部分人工培育食用菌大棚排列有序颇为壮观;西部平坦的土地上,水稻一池连一池洼,宛如晶莹的宝石嵌在群山之中。

  就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43年前有那么一群人,虽说并非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却也说得上是一帮不屈不挠的硬汉。虽说并没有留下功标青史的伟绩,可也做出了福荫后代的益事,那就是当时耗时两年多的北三家大队的山水林田路治理工程。

  我是1968年做知青踏入这片土地上,有幸亲自见证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至今人们仍然清楚记得,七十年代的北三家公社是全县工作最落后的乡,所属各生产队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公社直属企业弱小,全乡人均收入少得可怜。不管县里召开什么类型的会议,不得不出席会议的公社领导和工作人员低着头悄悄地坐在最后不显眼的角落里。

  那时清原境内的最大河流浑河,在北三家村、西堡村境内,河流靠近村落,左拐右折就不情愿走直路。降雨稍大一点,距离河道较近的地块多被洪水吞没了。如果发点脾气,家住大河边的社员就倒霉了。两个村子人均耕地少得可怜,仅有的那么点耕地还多数是山地,只能种植些粗粮,祖祖辈辈守着大河却很少能吃到大米。

  1974年,县委把在县城工作的李荣春同志调到北三家乡任党委书记主持全乡工作,他上任第一天起就暗暗下决心改变公社的落后面貌。他骑着乡里的那辆旧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到一个村子蹲点,有时一住下来就是一两个月,在县城工作的爱人邹素兰找不着失踪数月的他,时常和公社革委会主任汪桂林发火:“他为什么一两个月都不回家,什么是远,就隔两站地,乡里穷得连3角钱的火车票钱也拿不起了!”

  在西堡村听到时任第五生产队长的赵宝民述说经常遭受浑河为水害的痛苦,李书记感同身受。1975年,公社党委李迎春书记与乡长阮廷勋反复研究,决心举全乡之力坚决把身边的.千年浑河调到南面远离村庄减轻水害,用挖掘新河道的土壤填积旧河道,将其改造成高产水田,以增加耕地面积,力求达到一举两得的最佳效果。

  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大环境下,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单凭区区一个小乡真正做起来难度远远超出想象。身为班子一把手的李书记发出了“大家跟我干”的号召,委托副主任吴春山主抓。就这样,一场北三家公社前所未有的工程在艰难中起步了。

  由吕兴久带队的抚顺市革委会农业组包社工作组,被这些作风务实的基层干部精神所感动了,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主动安排水利部门调拨部分治河专项资金,协调市属企业支援。抚顺挖掘机厂主要领导专门来公社了解情况后,指派王厂长亲自带队安排两辆东方红T100履带式堆土机驻村参与施工,隆隆的机鸣声起早贪黑地响着。那一颗颗赤诚的心实实在在地感动了山沟里的乡亲们。

  北三家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增顺,当时第五生产队队长赵宝民,没有什么铿锵有力的语言,只有默默地奉献着。明明知道一下子投这么多人力、物力,几年之内根本见不到实效,而且当年就会拉低生产队分值,减少社员实际收入,他们苦口婆心地作群众的思想工作,很快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到治河工程中区。

  各生产大队竭尽全力参与,做到要人出人要物出物,没有半句怨言。派来的搬运土石的马车草料一律自备,各村派来支援的社员一律自带工具、午饭。他们天蒙蒙亮就从几里甚至二十几里外赶到工地,傍晚黑得看不清路才收工。没有强制规定,没有人专职监督,干活全凭一颗真实存在的良心。

  公社领导班子自从工程开始就很少休息,汪桂林副主任只要有一点时间都跑到工地上。公社机关全体干部一律定期到工地和社员一样,撸起袖子挽着裤腿劳动。“五一”劳动节也不休息,革委会汪桂林主任对着坚守在工地的机关干部还笑着说:“五一劳动节不就是劳动的日子吗?”

  我当时在公社农机厂工作,那段时间经常下了零点班后随便吃一点从家带来的饭便骑着自行车去大河边,厂党支部书记柏树深已是年已近六十岁的老人,和我们小伙子一样干,时时扯开嗓子喊:“不管怎么说咱们小名也是工人,别给我在农民兄弟面前丢脸!”就这么两句话,挑动得我们个个热血沸腾,个个满头是汗,下班后两腿累得连自行车都蹬不动。

  凭着双手双肩,这群钢打的汉子,从东到西硬掘出了一条笔直的新河道,从东面铁路桥开始到西堡村西,堆起一条长度足有五公里的河堤。老河道里数以万记的树根被一个个连根刨除,低洼处垫上一车车从新河床挖来的土,新造水田50多亩、旱田40多亩。

  调皮的浑河终于被英雄的北三家人民驯服了,乖乖地贴着笔直的大堤滚滚向西奔去。长长的河堤战胜了无数次肆虐的洪峰的侵犯,日夜保护着北三家、西堡村的安全。2013年,突发千年不遇的“8.16”特大水灾,也只在北三家村东铁路桥南不远处冲毁了一段,为北三家村、西堡村4000村民的安全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村党支部书记唐秀带领下奇迹般创下零死亡零失踪的记录,最大限度减轻了群众的损失。

  北三家公社干部和群众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近千个日夜用坚强的意志无数的汗水书写了清原县历史上战天斗地的辉煌篇章!

  今年,在春风又绿河两岸的时节,我踏上曾经工作近十年的北三家这块土地,走在曾经流过汗水的河堤上,令我感慨万分,随即打通了当时的公社书记现在已从市人大退休的李荣春的电话,我问道:“李叔,我查过很多档案,怎么没有发现咱们当年治河工程的文字记载呢?”

  “那时候事情多拼命地干都干不过来,哪有心思有时间坐下来写宣传材料啊!活干完了,内心对得起社员,对得起组织,自己看着舒服就行啦!没有人想的那么多。当时根本就没有上报过一份治河工程的书面总结报告,档案局里自然就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了。”他平静的话语真让我无语。

  唉!这么大的工程却没有留下任何档案,真是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