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山区的播绿人的经典散文

刘莉莉老师

塞北山区的播绿人的经典散文

  日子过得真快,来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有旧庙林场采风一晃一个星期了,入伏了,连续下了几天雨,空气感觉都湿漉漉的。在场部5楼宽敞的会议室里享受着空调的清凉,真惬意。望着窗外不远处起伏的山峦,山峦上那些黑黝黝的树林,我的思绪不由得纷飞起来。

  这是塞北山区一个播种绿色的单位。国有旧庙林场位于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河当地人称北大河的南岸,距科尔沁沙漠边缘只有几十公里,这个林场的干部职工真正担负起了治理风沙的重任,为将沙漠挡于辽宁之外,保辽宁一个绿水青山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林场辖区67740亩,有林面积54000亩,森林覆盖率79.7%。几十年来,沙漠一直试图南移,却总都是徒劳。

  常言说的好:打狼要用棒,打虎要用枪,要想固风沙,林草功效强。旧庙林场干部职工及能干的旧庙人民在辽蒙边界线上筑起了一道道雄壮的绿色长城。放眼望去,视线中,那一片一片的松树、杨树,崇山峻岭的油松、侧柏,是林业工人和旧庙人民一棵一棵栽植的,一年一年保护的。几代林业职工及旧庙人民的青春和理想永远地印刻在旧庙的沟谷和山峦间。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景象是最好的证明。旧庙林场林业工人及旧庙人民的劳动和创造力是实实在在的,产生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沙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凝望着那一片片耸立的油松,我不由得想起了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松树给予人类的很多很多,而要求人类的却很少很少。凝望着那一片片挺拔的杨树,我又想起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白杨树虽然极普通常见,但却挺拔、坚韧、伟岸,在支撑维护着北国壮阔广袤的天地。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劳动人民创造和改造着世界,我们在爱大自然的同时,更应该爱改造自然和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我们在赞美松树,赞美白杨树的同时,更应该赞美像松树、白杨树一样坚韧顽强的林业工人及旧庙人民。

  国有旧庙林场的林业工人及旧庙人民在旧庙这块土地上打造出了一片绿色天地,为保护生态,根治风沙,保持水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山川秀美的旧庙在崛起,一个中华民族伟大的绿色梦在他们手中实现着!他们的功绩将同他们亲手栽下的青松翠柏一样永远长青。

  透过楼窗向远山望去,那无边的松林,起伏的山峦,微风刮过,掀起层层淡淡的绿浪。小河旁的白杨树林,灰色和绿色的树干树冠,阵阵山风,摇曳着身体和手臂,仿佛在低吟浅唱。你们在旧庙这块土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你们真光荣。

  常言道:“世间万物,有矛就有盾。”“兵来将挡,水来土坉。”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许多人都在研究对策,总归所有的研究成果,治理风沙最有效的方法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这是一个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的事,特别是在风沙严重的干旱地区,真要想造出一片新绿,真是一件为难的事。

  现年76岁的林场老场长张志远,是旧庙林场的开拓者,奠基人,30多年过去了,他这位东北壮汉已经两鬓斑白,在我的启发下,老人讲起了昔日创业的艰难。

  在他30多岁的时候,他服从组织分配,率领20多人来旧庙这儿创业。

  他回忆说:那时候这儿还不叫旧庙林场,是国有周家店林场的一个工区。我们来这儿的原因很简单:旧庙是科尔沁沙漠入侵辽宁的必由之路,是风口浪尖。要想从根本上防止风沙入侵辽宁,必须在旧庙这儿修起绿色长城,这儿的工作得有人干。就这样,我们一伙人来了。那时候的人都如雷锋那样,都是革命事业的'螺丝钉,党让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当场部决定让我们来,我们都很高兴,认为是对我们的信任。当时谁也不考虑工作生活条件,心里想只要有工作干就行。当我们背着行礼来到这个所谓的工区时,我们才知道这里除了有几亩所谓的苗圃,里边稀稀拉拉的长着几株山羊胡子样还没有草高的树苗,所谓的宿舍及办公室,都是临时搭建的土坯房,既不挡风,也不挡雨。我们的心也凉了。但我们谁也没退缩,即来之,则安之。当天我们就将树苗地清理干净了。那时候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是“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心,赤胆忠心为人民。”我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走到哪儿都会将温暖及阳光带到哪儿。我们的到来为这儿带来了生机。我们很快就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之中。先抽出几个人对旧庙、福兴地、哈达户稍等周围乡镇适合造林的地块进行全面测绘,及时打报告,争取上级在人力、物资、苗木等方面的支持。为大面积造林做前期准备。同时还组织人员脱坯打墙,加固、扩建办公室及宿舍。那可是真正铁人王进喜般的精神:先生产,后生活。我们现在家属区的许多老房子还是那时候的产物。当年,我们盖出了10户家属房。入冬前就有家属带着孩子搬来了。这儿也有了家的味道。

  第二年早春我们就开展起了大规模的荒山、河边、沙地造林。我们不但在林场自己的地块上造林,还为周围乡镇造林做技术指导。全场干部职工造林时间都下乡,场里只有一个看家的,那时候也没有如今这样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一下乡就十天半月不回来,吃住在农民家里,那时候的条件真艰苦。造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机械化,从起苗开始,靠的都是双手。

  那年代的人都舍得花力气,劳动中相互间常常不经意间就开展起了劳动竞赛。你今天刨了100个树坑,我明天会刨110个,甚至更多。造林结束常常是以劳动成果评劳动模范,从没有奖品,只是一张纸制的奖状,那就会让人羡慕的不得了。造林期间经常有人将尖镐刨断了,真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力。最不好干的活是往山上挑水,虽然我们这儿的山不十分陡峭,一个人行走没大问题,但要是挑一担子水,还得走的快,不往外洒,真的不容易。工友们之间常常比谁挑的次数多,谁剩的多。那年头肩膀磨出老茧是正常现象。手就更别说了,手没老茧的人怎么配做林业人?

  很多人没感觉过风沙的滋味。也许是老天爷有意考验我们这些林业人。怎么形容呢?每年的造林季节,都是春风最大最多的日子。常常刮得睁不开眼睛,嘴不能咀嚼,一咀嚼会发出“嘎嘎”的响声。每年每人都得吃几斤土。从山上干一天活回来,谁的身上都会是厚厚的一层土!

  造林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大地解冻化通前那几天内完成,一旦过了谷雨,苗木体内营养开始转化就晚了!为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造林计划,我们常常是起早贪晚。什么叫起早贪晚,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简单的说就是两头看不见光亮,干不了活为止。有的年份取水难,取水远,为了浇足水,有的时候还要顶着月光夜战挑水。一个造林季节下来,谁要是不掉几斤肉那是不可能的。那个年代从来没听说谁减肥,可有吃秋膘的习俗。

  那个年代的人工作上拼命,生活上从没有过高的要求。吃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现在人讲的是:吃的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那时候的人们只要是吃饱了就行。主食只有高粱米饭,玉米面大饼子;菜只是萝卜、白菜、甚至有时候只是萝卜咸菜疙瘩,没有一个人说吃腻了的,都吃的那样香,现在真看不到那样吃饭的场景了,感觉那时候吃饭就是抢。真香。

  随着我们这儿有林面积的扩大,这期间周围乡镇在我们的技术指导下,都开展起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只几年的功夫,旧庙及周围乡镇的山头陆续松树戴帽,河边杨柳镶边,沟沟叉叉等适合造林的地块也都宜榆植榆,宜果植果,特别是农田林网纵横密布,防风固沙能力逐年提高,风沙越来越少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过了......

  一场夏雨过后,远山的树林凭添了几许的新绿,我的思绪随着岁月的流逝在飞驶。我翻看着手中厚厚的场史,老场长的话语还在耳畔回响。几代林业工人的功绩让人感动,而我更对老场的今天感兴趣。

  2011年,林场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真正烧了几把火。

  国有林场的工作核心是让山青水碧,绿树成荫,提高森林覆盖率。新班子一到任就冒严寒利用近20天的时间,走遍了林场所有还没成林的地块,查找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造林计划,承包到人,并将造林成活率与干部职工的奖金挂钩,张榜公布,请全场职工监督。清明还没到,地刚要化冻,全场干部、职工就分赴所包地块,做造林前打点等准备工作。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但要有大气魄,还应该有大手笔。旧庙林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所做的工作都是大手笔。2011年造林4500亩,除极少地块太小,不便开展机械作业,多数地块都实行机械挖坑,即减轻了林场职工的劳动强度,抢到了第一时间,还保证了挖坑的质量。林业战线有句顺口溜:大大的坑,深深的埋,多年的棒棰能成材。机械挖坑,即大又深,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打下了基础。

  苗木的质量是决定造林成活率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场长王国辉同主管技术的副场长一同到苗圃验苗,用卡尺测量苗径,动手测土壤含水量,对没浇透解冻水的苗木,坚决不要;拉回苗木后,亲自剪根浸苗,保证了苗木的高生命力。

  旧庙地区十年九旱,造林关键的一环是浇水。为保证浇足水,针对雇工浇水有糊弄的可能,干部职工一人跟一台车,车干到几点,人就跟到几点,一点也不含糊。

  原副场长牛文,上级已经宣布其退居二线,可以不用再工作了,但这位老党员,退岗不退思想,仍然奋战在造林第一线。在他承包的海力板村连续吃住了16天,这期间牙痛,吃不下饭,将医生请到老乡家,利用休息时间打针,吃药,有病也没影响一点工作,由于天天风吹日晒的缘故,他皮肤黝黑,对造林的各个环节要求严格,背后造林的工人暗送他一雅号“黑脸包公”。如今,经市、县林业专家的验收,牛场长负责造的432亩林成活率在89%,超过85%的规定标准。

  林场职工白金龙,张宇森等人。为了造好林,都20多天坚持在造林第一线,耽误了自己家种责任田,但都无怨无悔。还风趣地讲:先有单位,后有家。舍小家,顾大家,值。

  由于全场142名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旧庙国有林场造林4502亩,经上级两次验收,成活率都在85%以上,在大旱之年取得如此好成绩,实属不易。

  如今,国家保护生态资源的政策已出台,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砍伐,林业部门的日子不好过。旧庙林场班子转变脑筋,利用林场有苗圃及林业职工懂技术,会管理的有利条件,注册成立了“阜蒙县绿盛缘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带领20多名剩余劳动力闯市场,由于公司技术精湛,作风扎实,成立仅8个月,就为单位挣回80多万元的收入,2012年取得了绿化工程三级资质认证及招投标资格,重要的是成功地绿化了阜新市的6条主要街道,还签订绿化工程项目5项。为建设阜新森林城做出了林业工人应有的贡献。旧庙林场年经济收入实现600万。

  由于体制等原因,建场近40年的林业人还居住在三十多年前建的低矮、狭窄、冬不暖,夏不凉每户只有两间,48平方米的土坯房内,困难是可想而知了。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着眼点放在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上,他们采取“跑县局、进省厅”,千方百计想办法。愚公移山感动了上级,得到上级104万元资金的支持,通过职工自筹一部分,单位补助一部分,在原林场场部院内投资1000万元,为84户职工盖住宅楼7301平方米,干部职工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活质量。2012年10月27日,对于国有旧庙林场职工来说:这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84户职工喜迁新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楼。

  老场长张志远接过钥匙的时候,嘴唇有些颤抖:真没想到,我能住上这样宽畅的楼房,感谢共产党!

  生活在科尔沁沙漠边缘,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的阜蒙县旧庙及周边的人们,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耕种着肥沃的土地,再也不用担心沙漠南侵而沙压土地,秧苗,再也不用担心西伯利亚寒风卷起沙尘漫天,当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蓝天白云,五谷丰登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一个几十年的国有老场——旧庙林场的干部及职工。他们是真正塞北沙荒上播种绿色的人。

  塞北山区的播绿人,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