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散文

李盛老师

  每逢节日,人们都会互道一声“节日快乐”。然而,有一个节日却例外,这就是清明节。

  有人觉得,清明节是祭祖和缅怀逝者的日子,这纯粹是一个庄重严肃、沉重悲痛的日子。

  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误解。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按民间习俗,除了扫墓祭祀,还有踏青春游等游戏欢乐的内容。古人的清明,居然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娱乐项目。

  因此,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智慧饱含人生哲学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追思先贤。因此,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同样是在这个日子里,人们热爱生活,珍惜当下,不负春光,享受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又是一个轻松的节日。

  我想,倘若逝去的先辈们有灵,更希望听到后辈们的笑声。

  幼年上学时,我们盼清明节就象盼过年似的,因为每到清明节,学校就要组织祭扫革命烈士墓。这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又是一年中唯一能够集体出游的机会。想到要远行,心里就激动。说是远行,其实还不到5公里的行程,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家门口上学很少接触外面世界的农村孩子来说,其意义却非同一般。

  我们去祭扫的烈士墓位于一个名为余东的古镇旁。1941年,49名新四军战士在余东英勇抗日,以身殉国。人们安葬烈士,立碑纪念。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诵,英烈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扫墓的程序一般先由一人介绍烈士们的光辉事迹,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至初中,我曾屡屡担任“发言人”的角色,因而我又比别的小伙伴们多了一层激动。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是挑选我发言,也许是那时我能自己写发言稿的原因吧。想想老师们胆子也真大,这么重大的事情竟如此放心地交给了一个孩子,有时连审稿的程序都省了,也不怕出了纰漏砸了场子。尤其是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特殊年代,说错一句话写漏一个字都有极大的风险,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不过这对我倒确实是个锻炼。

  扫墓几年,大都在同一个地方,烈士们的事迹我们也都背熟了。但每一次扫墓,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一次洗礼,总觉得必须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才对得起牺牲的'烈士,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觉得,这种特殊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尤其是对现在的学生,更应是必修课。

  扫墓结束,便是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了。

  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杨柳吐绿,芦苇青青。尤其是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片,一簇簇,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争相怒放,引来蜂飞蝶舞。但家门口的风景算不得风景,农村孩子对花花草草什么的不太敏感,无心追赶踏青春游的时髦,唯独对逛街情有独钟。

  一群学生,兴高采烈地走在余东镇的石板街上。

  余东,古称余庆又名凤城,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古镇值得一看的地方很多,如城门、古井、古巷、名人故居等,可惜那时的我们对这一切都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

  这街道还是古时的格局,几百米长的石板街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家店铺,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吃的穿的,应有尽有……

  柜台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于农村孩子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大多数人只是过个眼瘾,只看不买。不是不想买,而是口袋里没银子。我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从街头逛到街尾,不分店大店小,不管经营品种,除了药店和诊所,我们一视同仁,舍不得遗漏任何一家店铺。虽购买力微乎其微,但也能给商家带来些许人气。只是那时的商店都姓公不姓私,人气不人气的没人在乎,所以没人拿正眼瞧我们。大人来了都懒得搭理,更何况我们这些孩子?真是店大欺客,店小也欺客。好在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不理会任何人的脸色,你高兴不高兴都无所谓,反正我们挺开心的。

  逛了一阵,就有些疲劳了;疲劳了,就有些潦草了;潦草了,速度就快了……

  打打闹闹,走走看看,一条长街就这样被我们征服。逛累了,玩饿了,肚子“叽哩咕噜”地唱开了空城计,小伙伴开始了各自的午餐。身上有几毛钱的买两个包子或馒头,家里没给钱的则拿出随身带的馒头片或其它食品,三下五除二地填饱肚子后方才意犹未尽地踏上归途。

  那些年的清明节,现在想起来还真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