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痛有时也是自己的散文

孙小飞老师

别人的痛有时也是自己的散文

  6月16日中午我在办公室看初二年级的学生卡片,发现杜晓红的表格上,母亲一栏她填的是陆美琴,哥哥沈楠阳,我禁不住想起了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别人的痛,有时也是自己的。”我浮想联翩,我对办公室的几位同事说:“三年前,谁会想到杜晓红会成为陆美琴的女儿?”因此我们要多怀善意,多一份热情,多一点爱心,也许你今天帮助的人明天会成为你的救星。

  四年前的一起车祸不幸地夺走了陆老师丈夫的性命,而杜晓红的生母也因不堪多年病魔摧残撒手归西。于是乎两个残缺的家庭,在经过了多次的选择以后,重组成了一个新家庭。

  有次课后我悄悄地问杜晓红:“陆老师对你好吗?”“比我的亲生妈还好。”我听后颇为感动,更有好多感慨。

  当今社会的关键问题在于正常的人道主义不足,人心如冰,缺乏同情。有的人连起码的.仁义道德也不讲,更多的是冷漠、冷淡、乃至冷酷。

  社会的不幸总是通过一部分具体的人的痛苦来表现的,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有着随时变化的可能。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是全社会的痛苦与不幸,这里包含了我们所有人的一分子。

  也许社会的痛苦与不幸选择了这一帮子人,过了一阵又选择了另一帮子人;而这时受痛苦的人的上几代可能就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当权者;而今天权倾一时者说不定他的祖先还是穷困潦倒的流浪者。俗话所说的:“穷不过三代,富不过四代。”“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们所看重的尊卑贵贱贫富等等,在人类社会的汪汪海洋和滔滔不绝的时间长河中,在不停地互置着,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客观规律。如此想来我们曾经拒绝帮助过的那个痛苦贫寒者,极有可能是个潜在的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长者,而在台上趾高气扬地对着你指手划脚的人或许还是你的晚辈呢?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在尊卑贵贱贫富之间划上太深的壕沟,人类社会的痛苦和幸福本来就有着一致性,他人的欢笑和眼泪对我们来讲应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想通了这点,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那是自然的事了。

  社会的不公道总是以个人痛苦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都学会理解、同情、关心,多一点人性,多一份善意,多一些热心;努力探询他人的不幸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中判断社会生活的不尽意之处、不公道的原因,并千方百计的尽力去改变它,使痛苦不幸的人不断减少,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