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桃散文

阿林老师

故乡风物桃散文

  因了古籍以及影视引导,恍恍惚惚总是觉得桃这种物什神神道道的。

  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黄河和渭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北海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这应该是与桃有关的最早的神话了。夸父的拐杖幻化成了桃树林。

  老家的桃树,在我的童年时代因其品质而让心灵眼亮的乡民们分为两种:毛桃,结桃。毛桃的个体显得很吝啬,全身还附着厚厚的白白的茸毛,味道比起结桃来,差之天壤。所以是不大逗人喜爱的。人们只喜爱结桃!

  在我那饥馑年代的味觉里,纯天然结桃味道,是现在不管哪种豪宴美味,哪种果实都无法比拟的。饿肚子的记忆是疼痛的,疼痛里的美味是终身难忘的。

  结桃树一般都不高大,但枝桠婆娑树冠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任由其自然扩张而未加干涉砍伐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桃树的天然品质就是膨胀欲较强吧。

  《诗.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桃树含苞满枝桠,花儿开打多么鲜艳,那番景致足以令人心旷神怡。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个桃园胜景人间少见。清清的溪流两岸,一大片桃花林,林中找不到一棵杂树,树下百草丰茂清鲜,凋谢的花瓣纷纷落在青草、溪流中。

  是啊,桃花盛开时节,是三月的桃红李白。桃花大李花小,盎然的生机,挡也挡不住。

  老家的乡民,在除夕夜祭奠完了祖宗,迎接了自天庭下来的灶神之后,还要敬祭桃树,那份虔诚与每年大初一拿着祭品,跳着水桶到井边接金银水不相上下。在桃树主干靠根部砍开一些口子,把祭品——都是年夜饭的菜食部分——弄碎,灌放进口子里。那似乎是一直带着神性的敬祭,来年结出的桃子又多又大,而且虫蟊少。

  桃树杆上在六七月间会结桃油,亮晶晶软乎乎的,和李子树结的李子油一般。饥馑年代,桃子油李子油曾经是故乡饥民们不可多得的食物。

  因为桃核在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桃树苗,长大后会改变桃的品质,而且成长缓慢,所以为保证其品质,桃子树的发展繁衍都是用嫁接法进行,乡民们叫“靠”。在薄膜胶纸还没在农村运用的时候,记得父亲的嫁接法——他当然不知道啥叫嫁接。他是这样“靠”的:腊月或是正月,他用锯子锯下留有竹节的慈竹筒,四五寸长,在竹筒里灌满搅拌湿润的泥土,选好桃树适中的枝桠,用锋利的刀砍开一半左右,然后掰开使之撕裂,用准备好的竹筒套上撕裂开的那部分,再在筒口把土填实,用棕片包扎好,等到腊月,竹筒里那部分桃树长满根子,就可以把那股桠枝砍斫下来在种在地里,成活后一两年就能吃到这棵新树的桃了。

  桃树最容易遭受的虫害是毛虫,那些年没农药,就用石灰兑水防虫害。

  我家曾经有一棵个儿特大的桃,熟透时两个桃子就有一斤。熟透的桃子用手一掰就可以一分为二,味感甜,香,脆。

  药用方面,桃树上用得最多的是桃仁,桃核里面那颗耐看的米籽。《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是把它纳在果部.五果类的。他说“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或云从兆谐声也。”此话是从造字法角度,再联系实际来讲的,道出了本质。药用价值主要在桃仁,主治“血滞风痹骨蒸,肝虐寒热,鬼疰疼痛,产后血病。”但据说双仁却含有剧毒,万万食用不得的。

  不由得又想到书籍里记载的桃符,桃木剑,桃弧棘矢来。也不妨掉掉书袋。

  挂桃符是远古的`习俗,大年初一用两块桃木板各写上“神荼”、“郁垒”神名,挂在大门两侧,这就是具有镇邪神性的桃符了。到了五代时,后蜀的宫廷里就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里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这一题不打紧,但这一联语却成为我国最早的春联了。再后来“桃符”就干脆成了春联的代名词。

  桃木剑,《太平御览》引《典术》:桃者,五木之精也,古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桃木之精气在鬼门,制百鬼。所以人们就做桃木剑放于家中,有镇宅、纳福、辟邪之神功,用之以保安宁。

  桃弧棘矢,《左传.昭公四年》载“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桃木制的弓,棘枝制的箭,悬于堂内,也是辟邪用的。

  不过,我的乡民们受文化素质的局限,是断然不知道桃木的这些神功的,也没人珍放桃木物器。种植桃树的唯一目的就是吃桃。

  桃李默默地以其诱人的果实招徕众人,以至于树下都走出道路来。因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一文末尾的语中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极力扬李将军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的品行。这个词语后世就用来比喻为人诚挚,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辛弃疾在其在《一剪梅》中以暗喻手法吟咏:“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然他的本意已经转移到写人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