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春你自己做主抒情散文

阿林老师

你的青春你自己做主抒情散文

  总是在想,我们的一生无论是长还是短,我们的十五六岁,十三四岁的岁月总是转瞬即逝,而且最为重要的就是它们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它们就像我们消逝的青葱岁月,一去不复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还是因为什么,我们的年龄带给我们的是现实还是成熟,最起码看待问题的价值观和考虑问题的长远意义上是存在明显的特征。我们总是习惯性的拿着一副过来人的强调教导着比我们年幼的人,我们也总是习惯性的教导。在我的意识中,我其实特别的讨厌那种总是教导人的人,我喜欢用实践、用行动去证明。我之所以不说,我害怕我的多言会伤害到某一个被我训导的孩子的幼小心灵。可是我又在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棵幼苗的成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只是一味的去长着主枝干,而抑制小的枝丫的生长,只有小的枝丫配合生长的主枝干才能有力的彰显其值得被赞扬的未来。所以幼苗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配合合理的修剪,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主枝干的利益最大化成长。

  在《镜子》,一部关于孩子,中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访谈中,俞敏洪老师对于中国家长与中国孩子的心理以及沟通交流教育问题上,他谈论他的看法是提到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在看得过程中以及听俞敏洪老师的讲解中,我并不认为只是将责任一味的归结于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上。而这些话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大前提,那就是这样的平等式教育只能建立在有一定物质基础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身上,这样的家庭才会有平等的地位或者说是一种资格,孩子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要么父母的文化水平是半吊子,要么父母的经济水平是半吊子,很多情况下需要自我约束和提升,在这里的提升只是先给孩子灌输一种现实性的目的心。最起码的是告诉孩子:你想要什么?

  比如我的父母,他们可以给我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给我一个无需担心学费、生活费的环境,但是他们给不了我怎么样高层次的成长指导。但是他们不会像理论性很强悍的知识型父母,但是他们确实实干家,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而这一切还是需要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索的人。假如换成不爱思索,神经思维并不怎样敏感的孩子,又将怎么办?父母固然给孩子提供好了教育的物质基础,却怎么也触及不到孩子的心理。当你的孩子正直青春期,文化层次低的父母还是只是一味的为孩子创设物质条件,哪里知晓自己的孩子在此时此刻需要的不是丰厚的物质保障而是心理沟通。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代另一个人度过属于自己的`青春。只是青春的枝枝丫丫需要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时期需要修剪、整理。

  大多数农村的父母把孩子送入学校的那一刻起,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只是物质基础的提供者与被提供者。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之后,首先考虑到的是老师的责任,将自己的一切潜意识之中就开始屏蔽。如果一个农村家庭出现一个优秀的孩子,最起码是学业上有所建树的孩子,我大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真好。这个孩纸之所以成为一个命运与他人有别的人的首要前提一定是这个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教育却是是一门轻易说不清却又满含着智慧的学问。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除了生理性问题最为严重的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孩子很轻浮,过分的看重自己的样貌,这些问题不但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时代问题。

  在《镜子》中,俞敏洪老师说:“他觉得父母就应该从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陪孩子阅读,到五六岁最起码可以自己独立阅读,到十几岁达到一种习惯性阅读,而在阅读书籍的要求上没有提出非要阅读什么?那么在孩子的未来青春变化过程中,变成坏孩子后也不会坏到哪儿去,最起码孩子已经潜在的某些文化底蕴、文化修养、文化教养已然成为他行事的一个标尺,有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内在格局。”给予孩子的阅读不单单是提升孩子精神层次的愉悦,最起码在某些潜在的教导之中,带给孩子的世界是另一番别样的世界,而不单单是追求某些浅显的东西。突然想起院长说因为自己的职业关系,他经常和自己的儿子谈论的都是国际性的问题。我当时就特别的羡慕,一个孩子,我们只是想着先拉伸自己孩子的精神层次时,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却在思考提升自己孩子的国际精神层次,那将是一种思维格局的划分和潜移默化。

  你的青春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行径它的每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也不可以。当我们的父母在精神层次上给予不了我们满足时,我们要感恩父母最起码可以提供给我们无忧的物质保障。我们的人生既然从开始到未来的年老都需要自己一个行走,那么我为什么不提前行使我们的权利呢?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过活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那么我们有什么必要非要听命于谁?知道想要什么真的很优秀也很可贵。

  你的青春你自己做主,只是要时刻记得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必要的代价。而代价就是看你自己想要有怎样的一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