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之水菊粑散文

黄飞老师

乡味之水菊粑散文

  “水菊粑”在家乡读做“水球粑”。

  “水菊”是一种喜在水边生长的植物,开出一种很小带黄色的小花,象菊花,大概是属于野菊花一类。它的叶茎是绿色,带有一层白色的绒毛,鲜嫩,可食用。

  每年“清明”前,母亲在世的时候总要叫我回家,说是做了“水菊粑”,让我回家吃,其实是想看看我。可我总是“忙”。

  现在,每年姐在这时候也总打电话给我:“回家不?我做了‘水菊粑’。回家来尝尝?”我知道姐也只是想看看我。可我也总是那么巧,“忙”!忙到只能用笔来品尝记忆里的美味,只能用心灵深处的牵挂来洗尽一路的铅华。

  做“水菊粑”的工艺虽不算复杂,但极其累人。

  首先要拎着篮子去采“水菊”,春天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孩子女人们高高兴兴的出门了。田野上,山林边,水库边,人们用一种快乐的心情低着头寻找着美味。虽然“水菊”并不难寻找和辨认,但一旦量的要求大了,便都难了。此时,就必须跑更远的地方。在这漫山映山红的季节里,快乐的跑到更远的山林边,水库边,河边……其实更像一次盛大的春游。孩子们撒着欢,不在意采多少。大人们拉着家常,开着玩笑,篮子里装满了春天的快乐……

  大量的“水菊”采回家之后,便要剪掉黄色的小花和较老的根。将中间鲜嫩的部分留下洗净。烧一锅热水煮熟“水菊”,跟米粉(大米磨成的粉)揉在一起。将鲜肉切成小丁,热锅爆出油和香味,起锅。撒入水菊和米粉的混合物中,加些盐再揉均匀。此时,无论是母亲还是姐,总会做一个动作:手里全是粉,但额头有汗。顾不得洗手,将手伸长用袖口擦去额头的汗珠。这本是一件极累人的工作。似乎这样的画面在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早已定格成一幅美丽的十字绣。

  揉好了粉之后,便用手作成中间约三厘米厚度,旁边略薄些的粑。再上蒸笼蒸熟。揭开锅盖的刹那,便闻到一股清香的水菊花味道。粑的表面冒出一层鲜肉蒸出的油,青色的。轻咬一口,似乎里面藏着春天,能尝出田野的青翠。新出笼的粑,母亲们总不忘让孩子们送一些给家里的亲戚,这里边深藏着亲人们的牵挂和心意。姐传承了母亲的心灵手巧,做出来“水菊粑”同样的美味至极。或许这便是“水菊粑”永远不会失传的秘诀吧?

  人们的日子慢慢的好起来,再难有人愿意从事这项繁琐而又艰难的工作了。但姐每年都会做,叫我回家去吃,可我总是错过,也因此错过回家看看亲人。尽管如此,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水菊粑”的味道,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亲人们。它似乎承载了一种使命,一种文化,一种思乡的情结……这也正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怎么也忘不了家乡味道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