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古镇散文

黄飞老师

  初到南峰,相比于其他滨湖小镇,觉得没有什么两样。水阔天高的湖面,金色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辉映下,蓝天白云,水天一色;远处,一叶扁舟轻泛于上,鸥鹭纷飞,渔舟唱晚。湖面平静如镜,湖光山色,诗意如画。但对于常年生活在她身边的人,如此美景,早已见惯不惊,觉得她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同许多滨湖小镇一样,南峰紧紧偎依在鄱阳湖的怀抱,闭塞而偏远,恬然而安静。

  说到南峰,不能不提到南宋理学名家冯椅。冯椅,字仪之,一字奇之,号厚斋,南峰读书畈人。在都昌县乃至南康军,冯椅及其四子冯去非、冯去辨、冯去弱、冯去疾都是最有名望的文化世家。冯氏师从朱熹,同当时都昌文化名家黄灏、彭蠡、曹彦约世称都昌朱门四友。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冯椅入仕,初授德兴县尉,后官至江西运干、国子监祭酒,不久即辞官归里。冯椅一生正直刚毅,不附权贵,淡泊名利,隐居林下,授徒著书,皓首释经。其著述颇丰,有《太极图》、《孟子图》、《尚书辑说》、《孝经辑说》、《诗辑说》、《论语辑说》、《厚斋易学》、《丧礼小学》、《西铭辑说》、《孔子弟子传》、《冯氏诗文志录》等两百余卷,只可惜大多散佚。在南峰镇大山村仍有冯椅父子读书畈、去非书舍等遗迹。冯椅同朱熹的关系亦师亦友,并开创“弟子择师习其学,师择弟子传其学”的学风典范。这便是南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学风和谦恭的祖训深深影响着鄱阳湖边这片芬芳的土地。

  再次将时间拉回到八百年前,宋隆兴癸未年(公元1163年),时任建安判事冯致中谢政归田,建造别墅,上题“南峰”二字。这也许就是南峰古镇得名的由来。我特意留意了下《冯氏宗谱》,南峰冯氏乃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后裔,唐末避黄巢之乱,避居于此。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番阳人杀淮南王黥布兹乡民田舍,朝廷遂析番县地立枭阳县。至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因古彭蠡湖南移,千里沃野渐成万顷碧波,枭阳县废。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县都昌。这就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沉枭阳,浮都昌”。现在的南峰镇隶属都昌县,居民以冯、余两姓居多,南峰街上则以冯姓为主,兼之杨、夏、何、陈诸多客姓。这里的人们性情敦厚而又民风僄悍。由于同鄱阳县比邻而居,鄱阳湖的湖州、草场及湖界的划分,再加上复杂的宗族矛盾,南峰冯、余两姓同鄱阳县金姓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械斗,造成双方多人死伤,以至于两边的人至今老死不相往来。

  我的家也在鄱阳湖畔,同南峰一水之隔。有一次我跟年迈的外公讲,最近工作调动,到了南峰,一个好远的地方。外公说南峰他知道,一个好大的商埠码头,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一眼望不到头的麻石条……我来南峰工作现在已经三四年了,南峰街的大街小巷不敢说了如指掌,但至少每个地方几乎都到过,没有外公印象中的南峰,他也许记错了。但在一次乡村宴会上无意中听说那是七十多年前的南峰,一个因水运便利而形成的繁华街市。然而在南峰街上,已经没有任何痕迹可循了,对于一个外来者,无法想象她昔日的荣光。据说,一条通往湖边的偏僻小道就是曾经的老街,麻石条已经不见了,两旁林立的店铺早已无影无踪,代之杂草丛生的`荆棘和灌木,一只废弃的石狮,残缺不堪,青苔斑驳,孤零零地湮没在荒草之中。转过一个九十度弯,便看到了湖面,当地人称之为映湖。由于南峰坝的修建,码头所在的地方被圈在内湖,已全然没有当初的模样。若不是年长者的指引,无法想象这条毫不起眼的路承载了南峰老街近百年的繁华和喧嚣,也许道路旁边那株高大的枯柳,见证了那辘辘的车马和那如云的樯帆。听老辈人讲,南峰古镇滨邻鄱阳湖,北邻彭泽、湖口,西界星子,东交鄱阳,南望永修、南昌。水上交通便利,邻省外县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同周溪、都昌、徐家埠并称都昌四大古镇。几十栋徽派建筑跻身于老街两旁,诸多客姓定居于此,经营四十余家店铺,从事药业、布匹、南杂百货、糕点、饮食、金、银、铜、铁、锡、皮革、染布等行业。那时映湖面上百舸争流,樯帆如云;麻石条上人流如织,熙来攘往。至清末民国时,繁华一方。

  我记得外公讲过,半个世纪前陆上交通不便,那时没有公路,更不用说有汽车了。所有的货物运输、物资集散都要靠船运,所以水运特别繁忙。记得刚解放时,南峰区的委员、代表曾经搭过外公的船,从西源乡上岸,步行至三汊港乡,然后再搭车到县城开会。当时的交通状况可见一斑。正是当时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运,才催生了南峰古镇的繁荣,随着陆上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网的起步和发展,水运逐渐淡出主要市场,南峰古镇的衰弱也就无法避免。

  于是,南峰古镇的繁华和喧闹,如同过眼云烟,在岁月的洪流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个地方也许有很多东西值得怀念,但她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吝啬得连一丝痕迹都不愿留下。当无意中,从残垣断壁的瓦砾废墟中看到了这座古镇的古朴、优雅和辉煌,但也品味到决别,品味到忧伤,还有那无可奈何的失落。我站在映湖码头的遗迹旁,看着道旁杂草中一堆古建筑的瓦当,默默无语;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情愫向我袭来,我赶紧回到住处,收拾行囊……我想回一趟老家,看望我的老外公---一位在鄱阳湖上干了一辈子的老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