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农”们经过近半年的辛苦劳动,终于盼到了红薯成熟的季节。听老农们传授,霜降过后,是挖红薯的最佳时机,正值近几天,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更是开挖的绝好机会。只见人人扛锄、拿锹,手提、肩挑、车子拖,忙得不亦乐乎。不是观其身上的那套旧警服,谁也不会想到,这些开心的“薯农”竟是我单位的退休干警。
丈夫也一样,像个地道的农民,欣喜地用大米袋子,装回来两袋红薯,有红心的,黄心的,大部分是紫心的。这些红薯品种不一,个头大小也不一,有拳头大的,也有小老鼠大的。还有最显眼的,就是那个连蔸都挖回来了的紫薯,壮壮的薯蔸下只结了一个“独生子”,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那个“独生子”竟然有足球那么大。
看看粗粗的薯蔸,瞅瞅大大的薯仔,真是“虎父无犬子”,父强子壮。我好奇地把那个紫薯在体重称上一放,哇!数字马上显示2.1kg“有4斤多重?这个称可能有点偏重吧。”丈夫不相信地说。也许是长势太快,这个足球大的紫薯,表皮裂开了很多口子,就像一道道沟渠。惊喜之余,我不免有点惋惜:“还不如多结几个小的。”
紫薯是我的最爱,往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到超市去买,有时还遇不到。听说这种紫薯很难“侍候”,没产量,别人一般不种。见我钟爱紫薯,今年红薯插种时,丈夫对我说:“我到农村去访一访,看有紫薯藤卖没有。”于是,他特意到就近农村询问了几家村民,买到了一些紫薯藤试着插下。真是心想事成,没料到,几个月后,竟然收获这么大。
“你先拿几个紫薯去蒸了尝尝,看味道是一样不?”丈夫一句话提醒了我,我赶快洗了几个不大不小的,放在锅里蒸起来。没多久,一股浓郁的薯香味扑鼻而来。“嗯,真香!”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薯香气,发出一种情有独钟的感慨。
悠悠的薯香隐约把我带到了童年,想起了母亲做的薯条、薯片的香味。那种薯香,虽然随着母亲的逝去而从我的嘴边飘走,但它却永远不能从我的心中隐去。
那时,父母家虽然苦,但勤劳的父亲,除了因祖籍厂区,无法种出大米之外,其他的五谷杂粮都可以种出来。在米饭难饱的年代,红薯一年到头却吃不完。
国家偿还外债的那些年头,居民的粮食大多以供应红薯、杂粮代替。每到红薯收获的季节,自家地里挖的,加上国家供应的,都可堆成小山。
过去的红薯都是白心的,不粉也不甜,口感很不好。一天三餐,全家人不是吃“圞(luan)猪圞羊(整个的蒸红薯,圞:圆的)”,就是吃“芝麻煮糖(切碎的汤煮红薯)”,我和弟妹们看到就发愁,宁可勒紧腰带,也不想去尝尝。
子女看到红薯发愁,父母看着子女发愁。能干的母亲舍不得红薯烂掉,更舍不得让孩子挨饿,总是想尽办法,让红薯成为我们的最爱。于是,她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常把红薯切成条、刮成片,晒干后,用油炸得又香又脆,给我们当零食。
记得那时,母亲每晚都要专心专意地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分析天气。若估计第二天是晴,母亲天还没亮就要早早起床,蒸红薯、刮薯片、切薯条,忙个不停。切好了的薯条,刮好了的薯片,又要将其晒在一个个很大的簸箕(当地叫南盘)里。红薯蒸了一锅又一锅,薯片晒了一盘又一盘,一次不知要晒多少盘。
晒干的那些薯条、薯片,除了平时炸一些给我们吃,大部分要留到过年。每次过年,母亲把炸好的薯片、薯条,密封在一个个底下垫有没化开的石灰大坛里,一直吃到来年的四、五月,仍然是香脆可口,味美无穷。
那时,很多要好的同学,每逢星期日就喜欢到我家来玩,常夸我妈能能干,做的薯片、薯条不仅很好吃,还很经留。母亲的能干,让我这个做女儿的成了同学们羡慕的焦点。记得有一个曾经在我家吃过薯片的男生,在同学中夸我家的零食吃不完,说“你四五月份到她家去都有东西吃。”因为,那时候家家都比较困难,过年能有点零食吃就不错啦,别说平时。
经过母亲的辛勤加工,那些原本被我们嫌弃的红薯变成了嘴里的美味。看到孩子们爱上了红薯,父母亲也不用再发愁了。
每年的红薯,被母亲加工成一部分干品之外,剩下的就储存到厨房的一个地窖里。那个地窖很深,进口也很宽,平时上、下都要借助于一把长梯子,而且,还要提个油灯到里面去照明。东西放进、拿出,都要用绳子吊着一个篮子,一人在下面装,一人在上面拉,须两人配合。小时候,我常觉得那个地窖很神奇,觉得那种活儿很新鲜。
地窖常用盖板盖住,出口的四周有很宽、很深的槽,镶在上面厚厚的盖板,衔得平平整整,不会突出地面。父亲总是在盖板上方放着一张吃饭的四方桌,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在饭桌的下面还藏有一个“宝库”。 听父亲说,那个地窖是祖上遗传下来的。
因为地窖之深,所以,储存在里面的红薯,不仅不会坏,而且,还越存味越甜。母亲常把经过久存的红薯切成丝丝,与面粉、葱花拌和起来,用筷子夹成朵朵花样,放在油锅里,炸出一个个“张牙舞爪”,像章鱼一样的食品,当地人叫“甜鸡”。“甜鸡”不仅香酥,更是很甜,那是我和弟妹们最爱吃的一种馃子,它不是一般的甜。
浓浓薯香,深深情长。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吃着红薯,闻到薯香,我就会想起父母;想起父母家的红薯地窖;想起曾经在父母身边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它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情,饱含了父母的多少爱。那是比薯香更浓、比“甜鸡”更甜的情爱,它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也挥之不去。
春天被微风吹来了。扑面而来的春风让人平添了些许的春心春意,春天的景致令人兴奋、充满激情:春天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缠绵抒情的歌;春天是一个美丽的梦,春的弟弟妹妹夏季、秋和冬在春的引领下灿烂着,满眼的鲜活,满心的收获,满岁的厚重。
春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美在一种苏醒,美在一种期望,美在一份豪情。“万美之中春为先,一粒种子在春天”。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冬季的寒冷渐行渐远的时候,春风打着前站,春的讯息便愈发显出她的温情与轻盈,那是一份不需要装饰的自然地苏醒,是春的洒脱、种子的虚心和燕子的飞影、花开前的妖娆。
春天,最迷人的莫过于清晨的朝阳,黄昏的晚霞,春风搅动着柳条,和上晨光、晚照,天边的春日在树的缝隙中彩虹万点,在西山的头顶上酡红如醉。春意,悄悄地托叫春的小鸟在枝头鸣唱,雪默默地离开,回到了大地的怀抱大海的怀抱。春天的云,高傲地、深沉地飘着,不急不缓,徐徐地向着东方,越过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向着海岸。春风不寂寞,带着响哨,衬托着渐明渐暖的底色,把大地敲醒,把大山摇动,把江河苏畅。春的深意是暮色的夜空,是子时的脚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山万河敞开怀”,春的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说不出的迎春之美,万物苏醒的美,激情燃烧的美!
春天是温柔的,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她孕育着将要成熟的每一粒种子;她抚育着每一片绿叶!春天不止播种,不止是耕耘,不止是沉寂,春天还呼唤,还歌唱,还欢呼。春天来了,盈盈春水,温柔明净的似母亲的眼睛,最是一泓纯水,浓情万千,风情百般,溪水从隙石间流淌出来,跳动着明快活泼的音符,流淌着春天的身影和神韵。
春天是多情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产儿。春天洒下的种子,春天得到了收获!明净的春月更是多情,皎洁的月把清丽的余辉铺洒开来,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透出温馨、宁静、梦幻般的美。
沐浴在这片银白的月辉之中,让你如醉如痴!如果你的身心任她触摸,她会浸润、渗进你心底每一寸荒芜,让你在不觉中变的生动而浪漫起来。
春天是含蓄蕴藉的。她饱历了春的繁盛、夏的热情,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而是静静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春天是多彩的,早春的墨绿与新绿,仲春的翠绿伴浓绿,暮春的正绿与葱绿,整个春天都伴有松柏的老绿,有了绿的底色为衬,那黄叶绿树红花紫英,还有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声,那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那阵阵馨香中的美丽背影……都是春天的画卷春天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你的心头萦绕,牵动你一片片悠悠的远思……
所以,世人喜爱这淡泊平静春色,钟情这温柔多情的春韵,祈盼这情真无阻的春意!人们深深地被这无言的春心春品折服!
愿生命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烂漫的春花,没有太多喧闹的浮躁,只有一片安静纯净的春色,只有生命的成熟和深沉,只有像一片红枫那样热切真挚的青春之梦。
邻居爷爷名字叫成柱,记忆里是胖胖的身子,胖胖的脸,大大的眼睛只有,据说另外一只是小时候因为嘴馋,自己去掀正在火上蒸着的馒头锅,锅盖边滴出来的水进到了眼睛里,眼珠被烫流了,所以那只眼没有了眼珠,只有深陷的眼皮。也因为这个,几代的小孩可能都知道这位成柱爷爷,因为他的名字经常会响在孩子的耳边,母亲都会说,小心点,离锅远一点,烫到了就变成成柱爷爷的眼睛,眼珠流掉很痛很痛,还难看。所以锅里的包子馒头快熟的时候,我就远远的站在墙的一角,眼睛盯着那口大冒狼烟的锅,是迫不及待,也是把娘危言耸听的话,反复掂量,反复想象烫到眼珠流掉是怎样的疼痛,想到成柱爷爷。
成柱爷爷,在我最早记忆里是个小老头,堂屋偏房加起来好多间,房子多,地皮也多。除了很多房子占用的地皮 ,还有很大的一个枣树园子,还有庄基加枣园子前面的很大的一个苇子坑。小时候我还见过洗洗长长的苇子上顶着白色的苇须呢。
成柱爷爷有这么大家产,我的记忆力就他一个人,家里没有奶奶,更没有小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娘跟我说,爷爷曾经有过一个老婆,可是后来不知咋的不跟他过日子就走了。
之前我曾经写过,成柱爷爷在我儿时记忆里,炒菜特别的香,吃起来也好吃。很多个爹娘下地晚归的傍晚都是在他家里吃的饭,有时候也会睡在我家没有的放在街门下的竹子床上,等娘回来再抱回去。
长大了,就很少去成柱爷爷家中,那些让我感觉很神圣的多多房子,也变得老去了,用土坯与泥巴堆起蓝转包边的房子也显得很旧很矮了。还有门也显得很小了。当然成柱爷爷也显得老多了。
成柱爷爷,总是乐呵呵的。多次听他在街头闲谈时对乡亲们说,他绝对不会像老李,老张想不开时喝农药,上吊死掉的,有啥过不去的坎,我这一只眼睛还没看够世界呢,成柱爷爷还说他娘给他算命过,能活到八十八呢。
可是成柱爷爷的死,却是很悲惨的,是很可怜的。
那一年我都上小学六年级了,那是一个刚进入秋但夏未退去的秋老虎天的日子里,听说那一边成柱爷爷七十七岁。几天没见成柱爷爷背着双手溜达街头了。听大人们说成柱爷爷生病了,可能是脑血栓,瘫痪了,不能出门了。
成柱爷爷的妹妹来看他,要送医院救治,可是早就定好的管爷爷养老送终的远方侄子不同意,说在家找个医生输几天液就好了,平时都没生病过,没什么大不了的。老妹妹毕竟也上了年纪,自己身体都不好,如果住进医院白天黑夜的侍奉也吃不消,所以就没坚持。
成柱爷爷虽然人不能走,可是不是肚子里的病,还是跟好的时候一样大碗吃饭。
老妹妹有事一走,轮到远方侄子照顾了。他们一家人也会每天买了吃的拎过去。出来的时候就把街门锁掉,说是怕家里没人丢了东西。
直到有一天,成柱爷爷家里有人吵架,人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爷爷家的门一锁,邻居都不好再进去看了。只有爷爷的那个相好的不放心,偷偷的从爷爷的破墙头爬了进去看看爷爷。
不巧被爷爷的侄子发现了,老太太在喂成柱爷爷吃饭,爷爷狼吞虎咽的吃着,还用不太清楚的话表示这几天根本就没吃过东西。侄子一见恼羞成怒,就骂老太太不要脸,这么大年纪了还不嫌害臊找野男人。。。。。
老太太也不示弱,说侄子心太黑了,为了早点得到遗产,居然要饿死这叔叔。
后来有人捎信给他的老妹妹,老妹妹来了,证明老太太说的是真的,那个远方侄子夫妻,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会,拿着东西送过去,但是饭是放到桌子上的,身体不能动弹的爷爷,怎么能吃得到。屋子的角落里还有一只乘着倒了很多次的饭的塑料桶。
老妹妹喂了老哥哥一次饭,油条吃了三根,面条吃了一大碗。老妹妹又被侄子赶走了。
第二天成柱爷爷走了,永远的走了。
侄子说是添了新病突然没了。可是邻居们能猜出点什么了,他们说爷爷是几天没吃东西,一下子吃那么多撑死了。
不管怎么样,成柱爷爷离开这个世界了,还没活到八十八,今年是七十七岁呢?是算命先生瞎蒙呢?还是算错了?还是她的妈妈记错了?怎么就相差十一年的寿命呢?
这是一个孤寡老人的命运,这不是单一的例子,这是很多孤寡老人最终必须的结局。无奈呀,谁让他们没有妻儿老小呢?谁让他们不是为国立功的功臣呢?尽管多少老人不都是活活饿死,可是每个村子数数这样的孤寡老人有几个不是类似结局?
这仅仅是继承者的狠心不仁道吗?政府有没有真正的为这些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想个法子呢?
什么敬老院,老年幸福院盖了几年,住进去没有,住进去的又是什么样的人?
如此生命的结束,算不算谋杀,还是要冠冕堂皇的找个理由这是自生自灭呢?还是把责任推卸到当事人那里谁让你没出息没有生儿育女呢?
深夜未眠,我独自坐在窗户前欣赏迷人的夜色。在窗户前打着几盏灯,品着一杯茶,放眼望去,静谧的夜里繁星点点,寂静的街道蜿蜒徘徊。好久没仔细观赏过夜晚的景色。
没想到,在此时有幸可以看到这样迷人的夜晚,被星星点缀的明亮的星空,被月光笼罩的草坪,还有在夜里万家灯火的和谐气息。偶尔有一阵凉风吹进来,窗帘会随风舞动几下,然后又安静老实的躺回原位。
望着,望着,回过神来,杯中的茶已凉了许久,我沉浸在这无声的夜里。想起白天自己忙碌的身影,还有嘈杂的街道,还有刚跟朋友吵过一架的烦躁的自己。此时都消散在这寂静的夜里, 我变得十分轻松,不再烦恼白天的事情。我的思绪开始随着微风漂浮,我不知道它会漂到哪,可能是落在草坪上,可能是飞在空中,还有可能是降在如纱般的云朵里。
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月亮悬在空中,月光洒在窗帘上,皎洁的月光将我的思绪带到月亮上去,不知道住在月宫里的嫦娥有没有收到我的思绪。
迷人的夜色彻底吸引了我,我将烦恼通通抛进这夜色,也将今晚的思绪展露在这夜色里。渐渐地,夜变得如水墨色一般,完全变成了一张画卷,不知道我是在这一幅画卷里,还是在画卷外。
若说夏日最为人喜爱的植物莫过于莲了。千百年来,咏莲颂莲作品比比皆是。宋诗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象地展现了这个季节荷叶层层叠叠,无边无际,荷花娇艳妖娆的迷人景象。
莲是一种极易生长的草本植物。头年,偌大的湖面,只见零星地点缀着一些荷叶荷花,很不起眼。如若第二年你再来,满眼都是田田的荷叶,美丽的荷花。
我生活在长江边,与莲有缘。距家百米,有一个近百亩的池塘,每到夏天,荷叶满塘。
对那时家乡的劳动妇女而言,一天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早上池塘洗衣时。妇女们,姑娘们在这里洗衣,聚会,交心,倾吐心声。
沿着靠村边的池塘,摆着一溜的洗衣石头,大的小的,园的方的,形态各异。
清晨,洗衣的妇女姑娘们,提着一篮衣服,来到自家的洗衣石前,放下篮子,拿出棒槌,肥皂,衣服。然后一屁股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丫子伸进凉意未退的池水里,就着眼前的荷叶,小鱼儿,洗衣,说事。
古人说,三个女子一台戏。一二十个女子在一起,热闹程度可想而知。东家常,李家短,自家难念的经,粉墨登场;邻村的旧文,娘家的趣事,街头巷尾的传闻,喧嚣地传播着;喜事,丧事,无厘头之事,内容丰富;或表功,或埋怨,或牢骚,或倒苦水,不一而足。当然,婆媳间的矛盾,邻里间的冲突,妯娌、姑嫂、叔伯之间的明争暗斗等话题虽是老生常谈,却能引起当场妇女们的共鸣。讨论也最激烈。
当然,不仅有说事的,也有评事的。心有同感,随声迎合者,有之;事不关己,不置可否者,有之,觉得说者言过其实,当场批评者亦有之。
不用担心,牢骚或者埋怨挖苦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要知道,生活中,冤家不会主动聚首,对手不会轻易碰头。你在这里说她,她也会在那里说你。更何况说事,听事,评事,只是洗衣时的谈资而已,没有人当真,没有人较真,也难以较真。
当然,家务事多,洗好衣服要忙着去烧饭的女人是没有功夫说长道短的。新来的媳妇,不知道场水的深浅,也只是做默默地听众而已。于是,先来的走了,后来的来了,话题断了再续,主角轮番上场,一个早晨,池塘边洗衣的舞台精彩纷呈。
孩子自然也是不关心大人的闲话,闲事的。母亲们在池塘边洗衣,我们在母亲旁戏水,捞鱼,看荷,摘莲。
池塘里的小翘嘴白鱼也是不怕人的。它顺着涟漪和水花,挠你的脚,舔你的手,嬉戏你垂在水中的衣襟。对家乡的人而言,这种鱼是不吃的。因为它太小,又太可爱。它的出场,只是作为我们苦乐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点缀而已。我们的注意力只是这满塘的荷、花、莲蓬,以及水下的莲藕。
太阳升起来啦,随手摘一片长在身边的荷叶,倒扣在头上,凉气随之而来。如果池塘边还有莲花,最好。伸手摘一两朵,就是这个早晨最大的收获。把花瓣拨开,再把连心弄去,只剩下莲花长长的莲蕊,回家后,用一个细细的棉线系住蕊头,绕紧后,再捏紧绳头轻轻放开莲蕊,在不断拉长的绳子的牵引下,金黄的莲花蕊上下翻飞着,像旋转的碎叶花伞,像舞动的褶皱迷你裙,很好看。
荷花是不能明目张坦地下去摘的,因为池塘是公家的,这荷花也是公家的,村里虽没有派专人看着,却有好事者管着。不过,这难不倒我们这一群无事可做的野孩子。大人上工去了,这村子,这池塘就是我们的天下。走,男孩女孩们,戏水,弄莲,摸藕去。
下塘弄莲,对我们这群毛头孩子而言,当然感受不到《采莲赋》中的浪漫,也体会不了《西洲曲》中的情愁。只知道,赤身下池塘,偷偷地采莲花,弄莲子,摸莲藕是一件苦差事。不过,这也是我们当时唯一能找到乐子的苦差事。
荷叶虽香,荷花虽美,莲蓬也甜,但是,莲之茎却长满了刺。莲花盛开时,也是荷长得最茂盛的时候。走进池塘,只见眼前,头顶上,叶叶覆盖,密密麻麻,只闻荷花香,不见荷花影。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尽量躲开刺人的茎,慢慢地趟水前行,寻找心中那朵盛开的莲花,最甜的莲蓬。谁料前脚失足,掉进了去年挖藕的藕沟。拼命地抓住带刺的茎,努力地爬出藕沟,满身已是伤痕累累,好痛。
“前面有莲蓬”。顺着岸上胆小者的招呼,向前,向前。摘到了,好高兴,疼也不在乎了。
莲子长到七八成熟的时候最好吃。此时,莲子外壳轻易就能拨开,莲子肉甘甜清脆,莲心涩而不苦,正好随肉一起吃下,一点都不浪费。如果你贪图大而饱满的莲蓬,对不起,外壳难拨,肉硬而干巴,莲子心也因奇苦而难下咽。叫人食之乏味,弃之不舍。
花盛则藕细。尽管,此时的藕比筷子也粗不了多少,我们也要尽量找粗大一点的来一饱口福。站在岸上,放眼看无花的荷叶,谁开始圈头了,就奔谁去。闭一口气,钻进水里,顺着带刺的茎向泥里探去。放心,泥里的茎软软的,不带刺。摸到茎的尽头——箭头,慢慢拔起来,藕就在手上。有时候,一口气摸不到藕的.箭头,只能用脚撑开藕鞭,浮出水面,再吸一口气,钻下去,顺着自己的脚向前探。最气恼的,吸口气,摸下去,藕断半截了,另一半没了踪迹。
分着吃吧,就着泥水。藕的味道真不咋的。没有什么零食吃的我们也津津有味地吃着,笑着。商量着——明天再来。
最难忘的莫过于花将残,莲蓬正饱满时。村子里全体出动,下塘采莲。有船划船,有盆划盆,会游泳的游着,不会游的小心趟着。老人小孩在岸上看着,叫着,好不热闹。其实,池塘虽大,莲虽多,也难以满足五十多户,二三百人口的需求。加上当场吃着,拿着,一户一人,最后分不了几个莲。大家在一起,图的是开心,快乐。
可惜,我十来岁吧,有一年的春夏季节,偌大的池塘,没有一朵莲,一片荷。村里传言,池塘被人倒了桐油,莲最怕桐油。
年年相见的荷与莲离开了我们,偷莲的快乐,采莲的开心也离开了我们。后来,年岁慢慢增长,生活逐渐富裕,日子日渐忙碌,昔日的荷塘也成了鱼塘。鱼塘边,再也见不到洗衣的妇女和姑娘们,也听不到东家常,李家短的趣事传闻了。
有时,回想,那年,那月,那人,那事,还能感觉到,一片莲香,清静、清幽,萦绕我心头。
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确实,我们总渴望理想展翅飞翔, 总渴望幸福塞满人生行囊,但现实的残酷让我们悴不及防。
行走在红灯绿瓦之间,迷乱的灯光渲染了我们洁白的裙装。考试,学习 ,批评,夸奖,皆在我们虚伪的表面下以微笑掩藏。谁都不会知道我们的心 思,谁都不会知道我们承受了多少压力。每一滴汗水背后,有我们多少的努 力。可笑的是,我们总是无法成功。
当然,学霸们则会以一堆大道理讲述着他们的收获和心得,老师则会批 评我们顽劣叛逆,但他们可曾知道,不是我们不勤奋,而是我们害怕。我们 害怕承受太多的压力,害怕会给自己留下糟糕的童年回忆,所以,我们疯狂 。
若能回到古代,我愿选择道家,避世退隐,静待朝阳。流连于山水之间 ,嬉戏于田亩之中。看潮起潮落,听岁月永歌,期待春风又绿杨柳梢。摘一 朵花,把花瓣挥撒在闲逸的年华里,无需躲避,无需掩藏。静静遐想,指缝 又落一米阳光。阳光照应着的,是灿烂的微笑。
我愿偶尔放松一下自己,放纵一下自己,香踏着青春的脚步,嗅着流年 的芳香,把所有的不愉快丢弃在年华里,把所有的痛苦让时光去安慰。把压 力的包袱放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我所期待的生活。
秋其的散文集《轻呢——我的山中日子》出版了。小燕是一位具有深厚的多元文化积累和良好写作潜质的青年作家。让人令眼相看的,是她的散文结构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浓度;叙事更为广阔和深邃;文字更为从容,有底气,有文字的真气和文字的根性。
秋其,1976年生人,中学教师,现居住在庐山风景区的一座大山里。她真诚、内敛,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少。教学之余,在家看孩子,读书,在大山里转悠,思天接地。这与她读了大量中外美术、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书籍有关。从《轻呢》的许多篇什中,可见梭罗、卡尔维诺、清少纳言、王尔德、伍尔夫等外国作家和古代诗词、《诗经》及绘画艺术对她的影响。
秋其的人文走向是独立的,自由的;也是另类的,边缘的,独树一帜、卓尔不群、自成风景的。因为,文学既不是叶小燕的宿命,她也不具那分文学的自觉。秋其只是在生活和文化的土壤上吸取养份,她寻求的是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所以秋其说“平日,自然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书籍是我的主阅读。但每年会看几部小说和哲学类的作品。 我想弄明白点什么,似乎只有这样我才会得以静观自己和环境,寻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之外,她从文化的沃土、艺术的色彩、律动和大自然的怀抱里走向生命的自身。而她结集出版的这本散文集,可以说都是她见证事物和感悟生活的记述。秋其的广泛阅读与吸收,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体验与探寻,尽管不是为文学准备的,但却萌发了“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绚丽风景。
读秋其的《轻呢》,发现她的散文中,有庄子式的超尘脱俗、返璞归纯的自事其心,(《月亮的味道》、《山风吹过》、《山里山外》);有萨特式对人与事物对象性存在的注视、洞观和意识反思(《精灵》、《行走》、《猫》、《蓝影》、《凌霄》);还有尼采式的孤独抱怀和挥之不去的生命之缠绕。(《巢穴》、《空瓶》、《回家的方向》、《山中木屋》);在她的散文构架风格中,常有印象画的线条、色彩脉络;有音乐性流动的旋律和舞蹈的起伏跳跃“等元素(《嘉年华》、《裂痕》、《夜读,削苹果的女人》)。可以说,秋其对中西文化的广泛涉猎阅读,铺垫、滋养了她厚实的文学底蕴和看世界的别样的目光。
《轻呢——我的山中日子》是叶小燕的第一部散文集。她一出道,就以自己独立的文字品格和女性叙事风景,摇曳在散文叙事艺术的枝头。如果说,这本散文集中的短小篇什,是夜空下闪烁的星子;那么她的长篇叙事,却似旷野里的一片篝火.她以女性独特的目光、思维和别样、另类的语境,在讲述、描绘和勾抹着她身边的生活和世界。
相遇《轻呢》,让我感受到一股回归生命真性的林子、找回生命真义的其性习习的语言真气扑面而来,仿佛是一种流动的声音或一缕缕自由的风,在与我交谈,注入我的身体和血液里:
“光线从枝叶间溢出,树木,隐藏在林间的老别墅,都变成了透明的亮片,红色、绿色或者黄色……‘阳光是从天空的心散发出来的’,米什莱诗意温暖的语言总是令我动容。这里的每一棵草木每一种物种,每一扇窗户,每一块小瓦片,都被古老的阳光照耀过,问候过。在树林的光和影之间,树木发出寂静的声息,树干上丝绒般的青苔似乎也在发出轻轻的摩挲声,叶片窸窣落下,在头顶,在脚跟,流转飞扬……一种被阳光和树影封住的那种美妙厚度,让行走在山路上的每一个人感到宁静和喜悦。”(《缓缓走过山林》)
读秋其的作品,你必须跟她的文字保持一种距离,也不必在意她写的是什么和她怎样去写。要看她一大把文字中,你相识或相遇了什么。
《石头的疑问》写的是冰川世纪跌落人间的一块石头,或四世纪冰川遗址,沉睡在时间的河流和岁月的咬痕里。这块石头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与一个儿童、一位老人、一对青年恋人、中年人和画家、科学家的相遇也是一种偶然。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折射出不同的神秘色彩,而推给读者的阅读感知,却是这块石头的巨大的孤独和深重的忧伤壅堵在心。——因为,这块石头在作者笔下是从天上跌落人间的一滴泪!
一篇轻盈的诗性童话,作者从事物的表层和深层叙述、多元视角的转换和女性叙述声音,从对远古的历史和岁月人烟层层剥茧般的熳妙怀想中,抽离、展示、审视、叩问的却是世俗尘烟和世事物象中的生命之本与世界之源。作者理智理性的从这篇童话的整体结构逻辑,潜入自己思想情感最隐秘的深处,用富有生气和张力的活性语言,把她对自然的秩序、人性的根源和人的社会属性及人类的生活奥秘,通过不同人的目光和思维对这块无声无色、无知无觉、无梦无醒的石头的注视、想像和盘诘,从事物的偶然性和时间的维度里阐释人的存在性和偶然性。篇中借助隐喻、像征等手法,对生命的现场和人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和美好的祝愿,字里行间呈现多种指涉语义,和“言外之意”的审美意韵。足见一位女性看世事物象繁复细密的心思和理性思辨色彩。
《猫》,是用散文和诗质语言构架的一篇寓言体小说。笔调从容轻松、运化绝妙,且有着多层读解意义。作者站在更高的山峦上,用静观的语势、平静的语述和不饰雕琢、不见风浪的语言,借代一只动物属性的猫和违规搭建屋棚上的一个“拆” 字;用复调结构、明暗多线条交织和碎片拼贴,以及不落痕迹的步步铺垫等笔法,用一条明线写一只被遗弃的流浪猫惶惶然地寄居在不见光线的地下室里的故事;同时伏以三个交织的、时隐时现的线条勾抹三个家庭的生活现实。画面是平静的,背景却是喧嚣的,叙事是冷静的。小说通过情节线条的交织和一笔带过的细节点缀,把没有在场的在场、背景时尔取代前景及猫与猫和人与猫之间的微妙关系,丝丝入扣的糅进小说的叙事圈套,形成一种隐形结构下内呼外应的暗流涌动和某种对整个故事的操控力量;作者站在社会文明背影里的两性泥陷与困惑的叙事现场,用女性的目光注视女性自身,从女性的生活图景和人生况味中拆解、拆除羁绊和桎梏女性生命与生存现实的蕃篱和障碍,从而踏上“人” 是“爱与存在” 这个生命意向上的女性自我追寻、自我解放的旅程,给女性的独立、自由和生命的大化打开一片豁然天地。
这篇寓言体小说,通过对人的两性世界的洞观与探微,对女性寄予了哲学、美学和生命学意义上的悠远、明媚、暖色的遐思,和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深层审美探寻。作者以她荒谬的叙事和流浪生死的心思意绪,把读者引入人的生存现实的泥沼里,让人的人间自己去省悟,去寻求自救。
《身体的记忆》记述一次住院手术的经历,她不只是一个亲历疼痛的人,而是仿佛亲临一次生死。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幻觉连叠、拼贴的意象片断和意识反应,从女性生育、病痛、衰老等诸般女性身体切肤彻骨的疼痛和生命的讯息中,亲历和平抚着此时、此地、此在、此生中的生命的伤痛与苦涩,以及生命中的诸多缠绕;切身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体悟着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这原本是女性沉重、忧伤的心绪话语,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洇氲和透发着人世间亲情、爱情、友情的甜密、温馨和暖色。身体的信息和生命的律动合奏的却是一曲起伏、高亢、激越的生命交响曲:“当又一个春天到来,我将带着属于自己的身体记忆,和生命个性,又一次笑容灿烂,轻扬手臂,把腿高高踢向天空,奔跑,跳跃。”
秋其,处身在这个相当个人化的时代和生命个性色彩缤纷的人的人间,她尽最大限度的把自己和生命自身缩小,走回生命内心的脚步,仿如在叶脉上蠕行,轻轻,轻轻的不惊起一粒尘土。她在自己的生命秩序里独语天涯。在她生命内在的纵横里,据守和抵御本心之外的喧嚣与尘埃。在纷绕繁杂的尘烟世俗中,她是一个不在场的女子,也似乎背离了时代主旋律。她隐在大山宁静、闲适、清心的怀抱里,读书,冥想,记述她亲历、见证和感受的人事物语。但秋其不是一位游乎于尘垢之外,寞然于圹野,安之若素的柔弱女子;她只是不肯违背本心的自然,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不想在世俗尘烟中流入人的地平线。在《轻呢》好多散碎的文字中,可见她意出尘外,力生笔端的冷静、从容、暖色、明媚的文字风貌:“曾看过吴冠中先生的一幅《爬藤》的作品,他的爬藤有着宁静而轻盈的诗性和梦意,每一根线条都有着丰富的表达和探寻。藤蔓在画家的笔下获得了怎样的灵魂,它们努力生长,赢得的自由是多么的高远和清越。”(《爬藤》)。
在阅读《轻呢》时,我感觉叶小燕的文字并非是她自己所言的“轻”。 因为从她笔底流淌的人事物语中,既起伏着思想情感的岸线,血液里也动荡着不安定的理性哲思的因子,每个字词都是一块精神的礁石。在秋其心灵的原野上放牧的,时而是晨钟暮鼓般的悠远与宁静和止水微澜般的生命意脉,时而是连绵起伏的内在丘惑和绿意黄沙般的精神驰骋。
秋其的散文呈现简单又丰富,单纯又复杂的品质。《轻呢》里的叙事,几乎没有重大事件。她从一滴水珠中发现天堂。笔下的人、事、物、景,从一片叶子,一根茎藤,一片雪花,透发给读者的都是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涤荡(《叶子》、《雪如羽》《爬藤》、《精灵》);一颗糖果幻化出如梦如幻的人间冷暖(《苏苏的花朵糖果》);一只空瓶,交织的是大千世界里人与时间的纵横,流淌的是亲情乡恋的血脉(《空瓶》);一件布衣裙,从事与物的原初取向里,抽丝吐蕊般绽放出一朵朵关于美的结构、美的秩序、美的品质、美的意向的绚丽的花朵(《布衣 裙》);一片云朵,折射出人从脚下的生存现实向更为广阔、辽远、丰饶的精神世界探寻和嘹望的美好心境(《云之下》)。秋其的文字纤敏,轻盈,冲虚,深峻。且字字闪光,语语惊心。在她文字的行云流水中,都有对美好事物静默的怀想,都指向人的精神深处,都能引起心灵的震撼,都能启发深邃、悠远的思考。她从世界的原初和人的此在,审视、究问、探寻人的未来和世界的明天,对人与世界寄予了美好的精神祈盼。
当代的散文,在同化思维,固化语境,软化、矫情、塑料花式的叙事范式中,呈现一种僵死的散文模式和陈腐、虚假的语言味道。如果说,真诚和朴素是散文语言的本质,叶小燕能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世界文学迷乱的叙事星空下走回自己;以她出世的心态和回归自然的心境,形成有话语真气,有文字根性的叙事语境,这才是《轻呢》这部散文集的高贵之处,也足见叶小燕文字的从容、自由和她文字的尊严。
秋其从文化与生活的沃土走向自己,走向生命自身,文学、哲学、自然科学和美术、舞蹈给了她一架梯子,让她看到岁月的云烟深处是什么,历史的源流和人的根须在哪里;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灿若星子的光华涵泳了她思天接地、如梦如幻的诗思才情。她的内在世界是一个既深邃又美丽的丰饶的宝库。物理世界的一片飘落的雪花,树梢鸟巢的一个细微的颤动,山石上一片梦幻般的苔绿,都饱含着她女性视觉下的善良的目光和人性悲悯,以及对事物和世界的理性审视与观照。让我的阅读,好像每每可以触碰到宇宙间那神秘美丽、难以言述的神奇和永恒。从她文字的意脉里,也让我感受到,作者年轻的灵魂的喘息声,仿佛就在离我最近的身旁。
以一颗敬畏和感谢之心,把目光和心思埋在《轻呢》这部散文集的阅读里,作品清晰的脉络,磁实、跳跃的哲思纹理和极富文字真气与文字根性的语言质地,瞬间穿透了我的灵魂。我阅读时的内在会有一声轻音:“哦!”。
掩卷,一道依希可闻、闪烁着生活浪花的河流,从秋其的脚下朝着天际隐去。而留给读者的,是“青山卷白云” 般的文字山水,和理性哲思的灿烂星光。
我想,走向文学的秋其,未必在文字里宿草经荒,对文学也未必要有多少担当,守住她文字的良心,文字的真性,文字的美善,文字的暖意已难能可贵。
落笔时,我还想说一句,任何一种文字品格既是一种叙事模式,也是文学的枷锁,愿秋其在她文字真性的林子里,每一粒鸣叫,都悦耳,青翠。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大学生计算机求职简历自我介绍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00字(通用20篇)
女护士面试自我介绍
大宇神秘惊奇读后感
散文的作文汇编六篇
散文作文集合7篇
实用的散文作文400字汇总7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关于散文的作文集合五篇
实用的散文作文汇总八篇
朱自清散文梅花后记
散文的作文锦集10篇
有关散文的作文集锦七篇
关于散文的作文汇编10篇
初中生散文随笔400字范文精选五篇
关于散文的作文汇编六篇
有关散文的作文锦集八篇
散文作文300字集合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