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艺考散文朗读基本要领及技巧

李盛老师

  一、归纳层次、理清思路、明确主题

  选好要朗读的散文之后,就要开始备稿工作了。首先,通读一遍,归纳大层次,划分小层次。朗读多要求层次的归纳和划分,与语文课上分析作品的分层次稍有不同。朗读分层次的目的,是把作品清晰地轮廓输送到听众的头脑中,便于他们整体感知作品的特殊感染力。分层次的过程就是理清作者文思发展脉络的过程,以便朗读者把握"不散的神",撷取其中的闪光点。对稿件熟悉以后,要冷静地思考它的主题是什么,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形"和"神"是听众直观接触的两个方面,我们把"形"理清之后,必须把"神"聚合起来,否则文章就容易变得面目模糊,混杂散漫。"神"就是主题,主题提炼出来了,朗读就有了灵魂,作品的.厚度和内含就便于体现。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意义的。

  二、抒发感情、营造画面

  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创作的基础,也往往成为贯穿作品的或显露、或隐藏的脉络。阅读散文时,扣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披文人情、析情,就能深入理解作品,并且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荷塘月色》写于1920年7月,作者朱自清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新文学运动的一个主要人物,但在"四一二"政变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却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超脱。这种复杂矛盾、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既是创作《荷塘月色》的思想基础,又成为贯穿全篇的脉络。他在文中刻意描写景物,创造意境,正是为了寄寓这种感情,表达这种心境。《荷塘月色》正是借抒发这种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要求进步而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情绪和前进步履的艰难。

  三、理解深透,感受具体

  散文和诗歌相比,偏向平淡朴实、自然通畅;和寓言故事相比,显得文质彬彬、清新脱俗;和小说相比,似乎少了些趣味。这样的特质,表面上看易于把握,实际上要使播音主持艺考考生自己和作者的意趣、感悟构成情感共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深层意义的探究。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通常是一张纸的两面,是分不开的。所以,考生要静下心来,沉浸到稿件中仔细地揣摩、感受、联想和想象,直到自己心有同感、心悦诚服。

  四、抓住"文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散文的"眼"就是全篇的"泉眼",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是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它的思想、感情、结构等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怎样识文眼呢?文眼并无固定位置,不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文眼主要出现在那些最富表现力、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脉络的关键性的词句上。如《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瑞雪图》的文眼在篇末,《绿》的文眼在标题上,《荔枝蜜》的文眼是最后一段话。只要多读几遍,用心揣摩,文眼是不难找到的。再如散文《路》的文眼就在"路"字上,从人们日常见到的山路、水路、沙路、石路延伸到人生的前进之路,激励人们不畏险阻、不怕困难,开拓进取、勇往直前。这些都需要朗读者细心感受、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