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字经”

王明刚老师

  我常想:课堂教学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在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

  我在教学实践中试着编了课堂“三字经”,选择其中部分内容,解释如下: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喜欢某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喜欢了这门课程,就会想办法学好它。这就是教育学上的“向师性”。

  如:有一个男老师,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事事模仿他。一次,老师头上长疮,没办法,理了个光头。学生见后,议论纷纷。第二天去学校上课,老师大惊:男生全部理了光头……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平常考虑得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我选择,我喜欢!”学生们选择的是他们喜欢的教师。

  【爱生活,勤积累】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认真阅读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生活并不总是春光明媚,但我们要崇尚和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境界。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学会用平和的心态、赏识的目光善待周围的人。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学会“享受教育”,学会观察,学会赞赏,学会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美的东西,并积累下来。

  关于积累,汇报一下我的“三个一工程”:

  第一个“一”是每次课后找一个学生谈话,记录下谈话的内容、方法、效果,作为我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发现好多问题(找哪类学生,我是有所考虑的)。

  第二个“一”是每天看一万字的教育资料,包括教育理论、教改前沿信息、国内外最新教育成果、教育博客等,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网络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要有所选择。第三个“一”是写一篇教学随笔或教育日记,包括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生表现等等。

  坚持“三个一工程”,我受益匪浅,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积累,学生乐在其中,从量变到质变,享受到了“积累”的快乐。

  【后进生,要赏识】

  于丹老师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不过有的孩子翅膀折断了,无法飞翔。老师的责任就是帮这些孩子缝合翅膀,重上蓝天。

  后进生就像折断翅膀的天使,由于学习成绩或其它方面不如别人,缺少自信心。要转化他们就应先尊重、理解他们,切不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正因为自己多方面不如人意,心理上有了阴影,更有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大的年纪自称“看破红尘”。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欣赏与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 多用“师爱”这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架起一座通往他们心灵的桥梁。这样“后进生”将会变成“动力生”。这应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如:今天他主动在课堂上回答了问题,他的字比以前端正,他主动帮班级做了一件好事……哪怕这些事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我们都应给他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表扬,让他们明白自己正被老师、家长关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同时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会获得成功的,从而树立自信,挖掘出自身的潜能,重新飞向蓝天。

  【反思后,扪心问】

  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如:通过反思,我试着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里,我设计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你问我答”环节(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学生热情高涨。学生问了两个问题:(1)哪个专业有发展前途?(2)哪些专业含金量高?我回答:有本事的人干什么都有发展前途;含金的是人,不是专业。我还带学生去人才市场进行实战演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又如:在准备“文明礼貌,从小事做起”一课时,今年试着让同学们准备了几个“文明礼貌”小品,每个小品表演两个版本:和谐版、不和谐版。准备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也看到了同学们的表演天赋。晚上九点,学生还给我打电话,讨论第二天的剧本。上课效果出奇得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在那些普遍存在的、被视为“稀松平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现象中发现许多不平常的东西,这样每天改变一点点,日积月累,想不提高都难。

  本文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了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小部分经验,还很不成熟。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节课”、“一下子”或“一阵子”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业,应该用心去总结、学习、感悟,课堂教学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