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字经》潜在的课程价值

莉落老师

论《三字经》潜在的课程价值

  [摘要]《三字经》著于南宋,是我国的蒙学读物,尽管其简短精炼,三字一句,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其内容涉及地理、历史、自然、文化、伦理和教育,教会人们如何注意细节与养成习惯是它的精髓。从《三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潜在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三字经》;阅读;识字;

  道德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说:“印刷术和阅读区别了成年和童年,只有通过阅读继承人类文化传统,取得与社会对[1]社会意义上的人。”中国最早的蒙学教材之一《三字经》则是儿华章MagnificentWriting

  1、阅读教学的源泉

  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是提升阅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阅读,即位。《三字经》的识字意义在于教化学生内在的品行,使学生能够修己身,知其义。而当今的小学教材识字注重的是象形文字的讲解,识图认字。如果把《三字经》与语文课本的识字相结合,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字的积累,通过词语的搭配,再加之文章好的事例,就是一篇好文章。当今的学生写作总是担心没有好事例,其实在中就有许多典范的例子,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通过对书籍报刊等原有的语言符号提取、加工、运用直到通过《三字经》讲的是五子登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三字经》中有想象产生独到的见解。称之为“主动式阅读兴趣”;另一种是名俱扬”这是最好的素材。文学作品的素材在于读书与积累,然“间接阅读”,即对阅读产生好奇,进而通过网络、书籍、图片注58个,《三字经》这个在儿时就能读懂的读物为我们识字与写作打解的阅读,称之“趋动式阅读兴趣”。然而阅读能力都不是先天而对语言感知所决定的,而是儿时通过对语言阅读的训练,让儿下坚实的基础。童的“突触”在阅读方面得到最大的发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兴趣越发凸显而形成的。《三字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朗刻苦学习的典范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在读的同时就可以理解其义,看似短小精炼却让学生在每读一句就可以读一个故事,这对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识字写作的根基

  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认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遵循这一规则进行编写。《三字经》中第一个字为“人”字,而与

  指事之纯体教之。[3]现代小学教材也是话的文化语境,才能实现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才能成为一个必虚读书。先驱象形、“人”童首选的蒙学读物,它的地位在今天的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此对应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教材在编写的第一个字为《三字经》在教授“人”字同时告诫我们的是人性善它将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与道德礼仪教学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字。然而“人”字后为“耳、口、目”等身体的`部了课程目标所要的达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论。小学课本里所讲的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代人的验证,其潜在的课程价值至今让我们受益匪浅。

  3、道德教育的范本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三字经》中开篇“为人子,方少儿童教育时期的重要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才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三字经》作为蒙学读物,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强调了

  朗上口,通过以知礼守信、家庭和谐、伦理教育、自我努力完善、时”到“首孝悌,次见闻。”明确提出礼仪,通过事例强调礼仪在

  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思考是对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谦让、仁义、诚信人脑智力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思维看法。当今这些道理,那么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就是做人最根本的标准。在学生在应试教育下,不是不会思考而是没有时间思考。升学压《三字经》里介绍了十义,这十义里我们看到了家庭、朋友、长辈力下引发的题海战术,这就完全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之间的相处原则。在今天新闻中经常报道老人跌倒没有人扶,我们可以通过对《三字经》的阅读,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集大学室友投毒案件,进而我们开始提倡和谐、提倡友爱,开展教合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自己育德育宣传活动很有教育意义。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三字独立思考理解文本。

  学生有阅读兴趣同时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就是教学的主体,通过“读”与“思”对阅读文本解读,课堂上进行讨论,而教师起到解答疑问,归纳总结的作用,正体现了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2]《三字经》,把礼仪道德教育作为儿童的细节教育、养成教育;把它作为生活教育,那么社会将更加和谐。

  《三字经》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三字经》,让我们从儿童教育做起,将它与阅读教学,识字写作教学,以及儿童的道德修养相结合。它教会我们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潜在的课程价值值得我们不断的挖掘与学习。当然《三字经》受时间与历史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发挥其“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美国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伯黍.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学[3]郭林红.《三字经》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2):110—113.

  “迷箱”实验中将小猫关在带有阀门的木箱中,小猫通过多次反复碰撞踩到阀门从而逃出了木箱,而在第二次第三次反复把小猫放入木箱中后小猫一次比一次快的成功逃出木箱。由此桑代克得出“尝试——错误——再尝试这个结论。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对于自己探索的方法效果最佳,并且要反复检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真正领会文本阅读,自己探索,通过做题再加之老师正确方法的引导,自然在考试中对提高阅读的得分率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让学生探索式的阅读学习解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三字经》的细水长流的滋润何来源远流长的大江。

  二○一四年第十五期

  讨论,是基于对《三字经》的阅读以及对剪短精炼的小故事的理术专著.

  作者简介:李冰,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