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二十六篇)

秦风学老师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放假了,我要读一本书。爷爷说:“再读一读《三字经》吧!”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背过《三字经》,但是不懂得什么意思。这一次我要和爷爷一起读,尽量读懂一些。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三字经》全文1320个字,三字一句,通俗、顺口、易记。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它是中国传统蒙学的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字经》里有好多成语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择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故事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三字经》用360个字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为我们今后学习中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很喜欢《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所以要懂更多的道理,就应该从小认真学习。

  《三字经》结尾时说:“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就告诉我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经》是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让我们就和这位朋友密切接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三字经》我们班几乎每个人都有,也都读过,但真正了解它很不容易。可以说它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上学期老师让我们背《三字经》,我时常坐在院子里,手捧着《三字经》,念念有词地吟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觉得《三字经》易记易读,秀色可餐,白纸黑字,三言韵语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进我纯真的心田。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立身处世,接人待物的准则。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中华历史及道德观都浓缩在这一千多字中了。确切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走进《三字经》,就像漫步在中国历史长廊中,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王道霸业,文治武功,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强盛辉煌使人骄傲振奋,朝代败落使人汉颜痛惜。我们应学习历史,立足现在,古为今用。

  《三字经》是国学之经典,中华文化之伟大尽展其中,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独具魅力而又璀璨夺目,而《三字经》不愧为华文化中一颗最耀眼的珍珠;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而《三字经》便是几千年沉入海底的一艘船,里面是一些数不清的财富。

  诵读、欣赏、回味、咀嚼,最沁人心脾的是《三字经》蕴含的思想、馨香。影响最深的是最后一句话“人遗之,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再有钱,如果子孙不求上进,又有什么用呢?经中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才是取之不竭的财富。

  《三字经》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因为它博大精深,我不敢说已经读懂它,我会一直坚持研读《三字经》,一点一滴地通透其灵魂,是我的灵魂芳香怡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当我读到《中华少儿爱国三字歌》中的“故土热,家乡亲,思养育,贯终身”时,便引起我一连串的思索:这句话说得是多么深刻啊!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生养他的父母及家乡的故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这句话也无疑批判了当今社会的“出国风”。

  如今中国有许多人认为能够出国是一件时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而我国的设备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确是落后了很多,所以,许多“才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国去了。国外的五彩缤纷,丰厚的薪水,诱惑了一个个“才子”远走他乡,并且一去不复返……

  再看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几经周折,在国外学成又归来了!他们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发光和热!

  我们不否认国外的条件好,待遇优厚,不否认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是个“穷”国。可是,有句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谦家贫。”试问那些所谓有才华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学识渊博,又为何不肯为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呢?

  爱国并非一句空话,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行。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天下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化为“易”事,不做则反之。作为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将献我们的才华无保留地贡献给我们的祖国,才能够使我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同学们,请记住:“振兴中华靠我辈!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而需要我们把爱放在行动中。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小时候,妈妈拿这本书给我背诵,我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晓得里面的含义,等我慢慢长大了,拿来再看看,刚读了一句就深有感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同,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如果幼小时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导。我们现在虽然有了良好的教育,但性情还有点不好,让我们一起改正吧!

  《三字经》里还有许多故事,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有一个故事,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他把玉石呈现给楚厉王。没想到,玉匠说这玉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了武王,可是,仍遭到了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玉石,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人类也需要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以前,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亲子阅读了《三字经》里面的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还一起阅读了《黄香温席》和《药圣孙思邈》这两个故事,《三字经》我很早就会背诵里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这次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能干成什么事情呢?

  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爱相处,我原来有的时候会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生气,还经常和弟弟发生争执,不懂得让着他,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我要改正过来,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人人都读书,如果方法不对,就会读不懂,越读越糊涂。要有方式方法的读书,才能理解快书中的意思,从中有所收获。欧阳修发明了“计字日诵”读书法。每天定量计字,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在我的学习中,就有一些好的方法,让我事半功倍。比如吕老师教我们在写作文之前,先做思维导图,捋清思路再写作文就很容易了。首先要确定写作的主题,之后要围绕这个主题分成几个部分,再对这几个部分详细的描写。对一个部分详细描写时,还要做几级细分,用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更能把这部分写的生动形象。就这样,从写作主题分支到词语,一级一级,构成了一个框架,注入血液,填上皮肤,一篇生动形象的作文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学习方法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我能更快更好的写出文章,提高了我的习作水平。作者:吴朋霖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每次当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我总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么孝顺、善良。想到现在的子女小时候那样的幸福,长大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却对自己家乡的亲人不理不睬。

  看看现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别怎么这么大呢?以前大多数的人对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经》里提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有好的东西要让给弟弟。虽然有时候不是很懂他们的做法,但也会细心地观察。还有最让我崇拜的是里面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小孩子的学习环境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搬了三次家,直到最后搬到适合她小孩学习的地方,才安心居住下来。她的用心实在伟大!

  《三字经》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知识,才能出人投地。想想他们,我感觉我们真幸福,有这么好的条件来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小时候,爸爸妈妈为我买了一册《三字经》。那时候,我喜欢看漫画书,这样的书我一拿到手就头疼。在爸爸妈妈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开书。还挺有趣的: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爱看《三字经》,只不过觉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经》,老板着个脸,表情很冷酷。其实,爸爸的真目的并不是一味的让我读。果不出所料,当我念的《三字经》出口成章时,爸爸便开始给我讲解每一句的含义“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刚开始时,天性原来是善良的,性感脾气也很接近。在这些经中原来也有有趣的人物和各种生动的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当我真对《三字经》产生浓厚兴趣时,爸爸又用实验和实践让我知道它的含义,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

  好书不厌百回读。我开始背《三字经》了,一边背一边想它的含义,这样既牢记了《三字经》的词句,又能知道在生活中对我成长的'意义。《三字经》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忘。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等。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倶扬。

  指人一出生性情是善良的,性情个个都一样,但是长大了习惯相差远了,如果不教育,习惯就开始变化了,如果受到一定的教育,好的就会有一定的专长。从前孟母教他学东西,砍断织机,教育孟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断织那样半途而废。指五代末年的窦禹均,教育子女有个好方法。教到五个儿子都很出名。

  我读了这几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特别是孟子学习那段。我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以后学习要认真、要好学、遇到困难要开通脑筋,刻苦钻研,多问同学和老师,努力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国庆节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经过每天老师的引导,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记得幼儿园托班后的暑假,妈妈送我到楼下的齐老师家学画画,课余时间,齐老师教我们诵读《三字经》。可能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念着好玩,我就喜欢上了它。第二天就让妈妈上街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后来,它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学习上一偷懒,妈妈就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我就无话可说了。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争抢玩具,耳边就又会出现妈妈的唠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只好把玩具让给了小朋友。不过,也有我“出风头”的时候呢。上次,爸爸妈妈因为家务事争吵,看到此时此景,一旁的我嬉笑着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他们立马相视而嘘,和好如初了,呵呵。

  这就是《三字经》带给我们全家的快乐!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亲子阅读了《三字经》里面的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还一起阅读了《黄香温席》和《药圣孙思邈》这两个故事,《三字经》我很早就会背诵里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这次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能干成什么事情呢?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爱相处,我原来有的时候会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生气,还经常和弟弟发生争执,不懂得让着他,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我要改正过来,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三字经这本书内容丰富,让我学到很多的知识,这本书里有原文欣赏、精彩解说、故事链接。我们先解识一下吧,如第一句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时候,这种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别不多。但是长大后,每个人受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之分。于是原来都是善良的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来越远,形成了有善有恶的分别。就如孟母三迁的道理是一样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学下葬祭祀人的样子,孟母看见了就把家搬到了市场旁,可孟子又学小商贩的叫卖声,孟母只好又把家搬到学校旁,孟子这才开始认真学习了。

  每一本书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师让我更加聪明起来。

  三字经读后感 篇15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时光流逝,有些东西会被遗忘,但有些东西却被传承下来,《三字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这坛是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弥香,在*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将永远地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让我们静下心来,捧起书,在淡淡的的墨香中与哲人会面,与良友交谈,增识长慧,开悟人生。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书,读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6

  我愿做一只小鸟在书的天空飞翔,我愿做一条可爱的小鱼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我愿做一只小小的书从在书的世界读全世界的书。这个月我读了国学启蒙的精典《三字经》。

  这本书的外皮是黄色的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那个男生在读一本书小女生在旁边看着小男生读书在书中有三字经,又有一点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我最喜欢的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是《和氏璧》这个故事里讲的:“何氏在上山捡到一块玉石,他献给了当时的国王楚力王,历王没发现这是一块玉,砍断了他一条左脚。他又献给了武王,武王也没发现这是一块玉,砍下了他右脚。后来文王发现这是一块好玉,人们为了纪念他发现这个玉,玉就叫《和氏璧》。《和氏璧》虽然名贵,可不被打磨只是一块石头。这个故事主要讲玉石不被打磨就不能成为一块精品好玉。

  我读了这本书不仅会背三字经,还学会做人的一些道理,大家快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7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看完了国学丛书之一的《三字经》,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历史人物生活和学习的典故,这些故事都用三字诗歌编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便于我们记忆。

  书中介绍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四面楚歌等故事,我最为感动的几句是:”批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它讲的是西汉路温舒刻苦学习的故事。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常常借别人的书来读,一天,路温舒在放羊的时候看到蒲草的叶子很宽大,就想到要用蒲草的叶子来编成席子,在上面抄书、写字,于是他就趁放羊的时候到处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读了很多的书,成为一名大文学家。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首先就是做事情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获得成功。其次,做事情要突破现有条件的束缚,自己去创造机会。最后,和路温舒当时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真是好太多了,我们更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 篇18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几大名山吗?人们常说的六谷是指哪些吗?你可不要以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百科全书》中能找到,其实只要读过《三字经》。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星期天,爸爸突然问我:“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我漫不经心地说:“这谁不知道啊。”爸爸又问:“那你知道他让梨时有多大吗?”,我愣住了。“你不知道,就让他来告诉你吧!”爸爸说着从背后拿出一本书来,指着一行字说:“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时候才四岁,这下你明白了吧!”我拿过书一看,原来是一本《三字经》。随便翻了几页,我就被书中的故事给吸引住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不禁轻轻地读了起来。同学们,可别小看了《三字经》。它里面的知识可丰富了。

  从这以后,有空翻翻《三字经》就成了我的乐趣。它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 篇19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背诵《三字经》,我想:背《三字经》有什么用?我极不情愿地向书店走去。谁知拿起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三字经》,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了两个多小时,直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计,我才匆匆付完钱,兴高采烈地向家里奔去。

  每天写完作业,我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而是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0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其中几句印象特别深。它们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头悬梁讲的是汉代大学者孙敬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防止读书打瞌睡;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们不需要老师监督也可以自觉地读书。

  读完后,我感到很惭愧。我虽然读书很好,但是不能自觉地读书。我每天心里只想着玩,非得妈妈大发雷霆才好好做作业。许多事情都要妈妈提醒才去做。虽然我们不提倡“头悬梁、锥刺股”这种以伤害身体来勤奋读书的办法,但我们要读书孙敬和苏秦勤奋读书的精神。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牢记在心,是它打开了我刻苦读书的大门,它时刻提醒着我好好读书!

  三字经读后感 篇21

  最喜欢读《三字经》了!里面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它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当我读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我想:一块刚刚掘出的玉,要经过工匠的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我们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读书,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当我读到了“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时,这句话也让我深思:努力读书才能获得成果,如果不读书的话是获得不了知识的。

  本来我对历史上的朝代是一无所知的,我看了“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让我知道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三字经》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读了它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 篇22

  寒假里,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为一句,四句为一组,读起来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书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间传说,也是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

  书里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边读一边看译文,渐渐的就懂得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是说:人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刚刚开采出来的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称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读书,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读书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才能称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字经读后感 篇23

  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普通人眼里和散落在各处的小石子是没有区别的。

  “玉不琢,不成器。”我对《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印象最深,因为我的名字里也有“玉”字。和氏天下璧,举世无双。雄心万丈的秦始皇曾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它。可想而知和氏璧的价值有多么高。在这之前,楚人卞和因为把未曾雕琢的璞玉献给楚王而被砍去了自己的两只脚。如果卞和将璞玉雕琢成美玉再献给楚王,我想他不仅不会受到伤害,或许会得到楚王的赏赐。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人们眼里只不过是块石头,只有经过精心的雕琢,人们才能认识到它的美丽和价值。孟母三迁及断机杼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雕琢”,如果不是孟母的精心雕琢,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多一位巨商大贾或风水大师;而将失去一位与孔子齐名的圣人,那我们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中的璞玉,每一位老师都是技艺高超的玉雕大师。

  三字经读后感 篇24

  《三字经》是一本很接近生活的书,里面的正文只有1128个字,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书中有几句话让我十分爱读,那是孝顺父母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在黄香9岁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冬天天气寒冷她自己先上床把被褥温热,让自己的父亲睡时感到十分温暖。

  我想一个九岁的孩子就如此的孝顺自己的父母,而现在的我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父母侍候自己都还要厌烦,真觉难堪。自己连一个九岁的小孩子都不如。

  其实孝顺父母的事随处可做,只是你不用心去了解,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件事,使自己变成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看着父母欣喜的笑容,我真感谢《三字经》,是它让我长见识,明礼仪,伴我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25

  自从上学期以来,我校开展了《三字经》朗诵活动。从中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位,口所含。膻焦香,及腥嗅。这段话使我感受十分强烈。

  这段《三字经》是教育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尤其是读了相关的故事。我思绪万千。

  陈遗是个小官他十分珍惜粮食,每天把锅巴收集起来,在一次打仗时,他们的粮食吃完了没有陈遗突然想起了锅巴,他拿出锅巴分给战士们吃,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用汗水换来的。想到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我每天吃饭的样子,要是吃米饭,我的嘴像是个漏勺一样,漏了一桌子,而且我还挑食,奶奶说我,我还跟奶奶顶嘴。想到这儿,我感到非常惭愧,为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自责。我从今以后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并且告诉我身边的朋友也要珍惜粮食。

  三字经读后感 篇26

  寒假,我有幸读了老师推荐的《三字经》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母教子》

  孟子长大了,上学了,可她常常逃课,母亲知道了,没骂她,把她的布剪断了。孟子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告诉他:"学习像织布,不是一天织成的。"小孟子从此努力学习刻苦,专心致志。我觉得,孟母很会教育孟子,同时也教育到了我,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还有一个故事令我佩服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壮,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期,有两个勤奋学习的孩子,叫温舒和公孙弘,都是放羊,牛,鸡,猪的。没书,温舒就用芦苇抄书,公孙弘用竹子削成简抄书。后来当了大官。

  我明白了什么叫环境不好,但他不影响你,但成绩要好,所以,不能把困难当借口。

  老师给我推荐的《三字经》真是无价之宝,我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